“海曲路”由来
海曲,日照历史上第一个县治古县名,秦至西汉,今日照东港区属琅琊郡海曲县。海曲县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日照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文化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由于王莽时期的经济混乱,给海曲经济带来重大灾难,海曲县遂废。
日照人民为纪念这一历史,1983年4月,把日照市区中心大道命名为“海曲路”,这是日照市区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条道路(没有之一),是日照(县)的正本之路、寻根之路,也是最能见证日照城市发展的一条道路。道路横贯市区,总长15公里,西延线335省道直达莒县县城,横贯日照市。
日照市南北主干道北京路、海曲路路口夜色。(郑培波 摄)
路,是城市的动脉。一条路,往往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海曲路对于日照市而言,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海曲中路林荫道。(张浩 摄)
海曲路,属日照古道莒日支线石臼所至日照县烟墩岭段,1983年4月,根据日照县城区规划的需要,此路段改名为海曲路。
1919年山东省计划修筑干支线公路图。(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莒日支线,东起石臼所,经日照县城、沈疃、三庄至石沟崖村西入莒县,全长99千米,日照县境内约60千米。
清末至民国初期,日照县海口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石臼所、城关、涛雒等城镇商业昌盛,当时的政府和商家深感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于是由官商联合修建而成,是石臼所通往内地的唯一交通要道。抗日战争爆发后,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莒日支线改称泰石线(有的资料中称石太线,东起海港石臼所,西接新泰车站),日照县政府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泰石线贯穿四个县,19个乡镇和沂蒙老根据地,是运输粮食、土特产,煤炭,食盐的主要通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3年4月15日,《山东省临沂专员公署交通局关于申请修复石太线通车的报告》。(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当时的日照只是一个偏居沿海的农村县城,经济落后,县城内没有完整的道路规划,穿过县城中心的泰石线既是县际公路也是县城主干道。当地老百姓对于这条路最初的记忆是:在这条路上可以看见往来运输的各种汽车。在那个交通工具稀缺,出行以走路和自行车为主的年代,能看到各种大型运输货车已经是很稀罕的一件事情了。
1965年经石臼、日照的泰石线地图。(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1980年,国家决定在石臼(时称石臼公社,1982年改称石臼镇,人们习惯称石臼所)投资建设大型深水港,日照县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1983年,为配合石臼煤码头建设,满足日照县城镇发展和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日照县政府对港口所在的石臼镇和日照县政府驻地城关镇进行了重新规划,而交通动脉的打通是城市规划建设当中较为关键的一步。
根据当时的日照县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在城关镇(日照县城驻地),把横穿县城中心,东部连接石臼所的泰石公路部分,改名为海曲路(东起石臼所西至县城西烟墩岭)。据档案记载,其命名依据是日照县的古称海曲县(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一方面有纠正“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县”的讹传的意思,也有回顾历史演变之意(《海曲》编者按:30年前专家学者已经在纠正“石河县”传说的讹传,今人大不必再传播,古人“传说”有时候也与今人“谣言”无异),同时运用一个海字,表示此路是鲁南地区经过日照县城中心通往黄海重港的唯一公路。新规划的海曲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西起烟墩岭,东至化工厂;中路,化工厂以东,经县政府门前,向东至沙墩公路桥;东路,自沙墩公路桥,东至臧家村(石臼所海滨二路),并称此路为未来城市中东西向最中心路,故用统一名称,以方位分三段命名,这便是海曲路的雏形。
1983年4月30日,《关于公布石臼、城关两镇主要街道名称的通知》(日政发[1983]45号)。(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1983年城关镇道路规划、命名示意图。(图片来自日照市民政局)
在港口驻地石臼镇,建设东西走向四条主道,其道路名称依其地理位置命名,因其地处黄海西岸,故东西走向的四条主要街道由南至北依次命名为黄海一路、黄海二路、黄海三路,一直到铁路桥北的黄海四路;南北走向有六条主要街道,由东向西依次命名为海滨一路、海滨二路……以此类推。
1983年城关镇、石臼镇新建街道命名(略)图。(图片来自日照市民政局)
当时的日照县城驻地和石臼虽有海曲路连接,其实是2个独立的区域:石臼在东面,紧靠大海,日照县委驻地在城关镇,与内地相连。在老辈日照人的记忆中,80年代石臼所(石臼老街附近)跟日照城(百货大楼附近)仍是相距20里地的两个城区,那时到石臼所的海曲路已经铺上柏油了,路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大概是四车道,不宽,但直,车少,也没有几个叉路口,自行车可以撒着欢儿骑。从日照到石臼的道路两旁还全是荒地和庄稼,一直到了高家村,才有人烟,营子村离海曲路还是远远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海曲中路上的百货大楼。(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海曲中路上的日照第一旅社。(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在日照市政府东迁之前,海曲中路(化工厂以东至沙墩公路桥段)是最为繁华热闹的路段,也是日照的政治、商业中心,日照县(市)主要机关单位和大型商场都聚集在道路两旁。但是因为日照城原由农村县城发展而来,城市基础设施差,海曲路中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季污水乱流,两侧房屋破旧低矮,经商摊点比比皆是,单位和居民户混杂一体,街景和道路环境差强人意。日照县(市)政府虽先后对海曲中路、石臼所至日照段、小庄子桥至原城关镇府段进行了加宽和排水维护和综合整治,但只是对现状的小修小补,且“城区”“郊区”“城乡结合处”各建一段,同是一条路,东中西三段作用的发挥不平衡,整条路作为中心街道的带动和聚集效应并没有凸显出来。
1988年9月18日,市综合整治小组关于海曲中路容貌综合整治情况的汇报。(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海曲路旧貌。(图片来自网络)
海曲路的中心辐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是在日照市政府东迁以后。
1992日照市设区带县,石臼隶属东港区。考虑到日照城市的长远发展,新成立的日照市政府把新市区的建设和市政府的东迁提上议事日程,在确定市政府新址以后,对围绕中心的各条道路进行规划和命名,其中贯穿东西的海曲路向东顺延至青岛路,覆盖原来石臼的黄海四路,直达第二海水浴场(万平口),从此这条路成为游客来日照旅游泡海澡的必经之路,所以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日照有一条直通大海的海曲路。如此,东起万平口,西至烟墩岭,全长约15千米的海曲路最终形成。
1991年日照市城区图石臼所部分,图中标红虚线部分当时仍然称作黄海四路,后改为海曲东路。(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1994年4月16日,《关于公布日照市新市区主干道路及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的通知》(日地名委[1994]1号),文件中把原黄海四路改为海曲东路。(图片来自日照市民政局)
1994年4月16日,日照市新市区主干道路命名方案。图片来自日照市民政局
随着日照城市规模发展不断扩大,海曲路作为东西向交通主干道,车、人流量剧增,交通十分拥挤,且道路狭窄,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日照新兴港口城市的形象。为改变这种情况,1996年日照市政府对海曲路进行了建路以来大规模改造,并纳入当年的“市长工程”。改造分为五段,烟墩岭至西环路段拓宽,路面铺沥青;西环路至玻璃厂段路面铺沥青,第三、第四段(玻璃厂至孙家村;孙家村至青岛路段)加宽,设置主车道,绿化带,慢车道和人行道,同步修建排水管道,青岛路至第二海水浴场加宽至50米,并设立地下管网,路面硬化等。同年提出把海曲路建成文明示范路的目标,对道路绿化、沿街建筑、卫生环境、交通秩序、景点建设和社会治安展开综合整治,经过一年的全面治理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整洁的道路、别致的路灯、靓丽的楼群,中心路段的两旁还栽种了新鲜的绿植和花卉,色彩点缀搭配其间,随路段起伏变化,可谓一步一景。一条路,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
1996年6月10日,《把海曲路建成文明示范路的实施意见》(日文明委[1996]4号)。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1995年11月4日,日照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报的海曲路改造方案。(图片来自日照市档案馆)
提升改造后的海曲路,西段起止为烟墩岭至与日照路交汇处,中段起止为日照路至与昭阳路交汇处,东段从昭阳路至万平口,成为贯穿整个日照新老市区的城市大动脉,城区几乎所有公交线路都经过此处,且与其他支线干道连通左右,道路两边汇集着各大地标性建筑和商业楼盘,成为助推日照城市建设“催化剂”。
现在百度地图上的海曲路。(图片来自网络)
海曲路,作为日照市的主干道,它的几次“蜕变”,都伴随着日照市的大规模发展规划,既承载着城市文化的记忆,也见证了日照市的崛起和繁荣,更预示着这座城市未来的辉煌和美好。
海曲路如今仍然是日照市区最繁华的一条道路。(张浩 2013年8月摄)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曲路。(图片来源网路)
晨曦中的海曲路。(张浩 摄)
海曲中路俯拍。(张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