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将署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1937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山东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
设立台庄参将署是因为从微山湖湖口至江苏骆马湖这段运河,一度盗匪横行。因此,朝廷对这一带的河道安全异常重视。
在参将署前一转身就是水陆通衢了,而沿着水陆通衢这座门牌,也就真正的走进了台庄古城。
·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运河支队创始人孙伯英、赵静波,诗人贺敬之,戏剧导演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军旅作家贺茂之,台湾美术教育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画家贺成等知名人士,都是台儿庄私塾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在建筑两边的这幅劝学楹联是:“跬步休轻,可酬胸内摩云志;寸阴莫误,请听门前流水声。”
进入翠屏学馆内院右侧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里面展出的是古代私塾学生的上学用具。这是一部康熙字典。
·今天重建的天后宫,为二进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80余间,是一处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建筑群。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在天后宫前每隔30分钟就会有一场南狮表演。
内陆地区供奉天后的庙宇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经商、传播妈祖信仰的见证。
抱厦屋面,琉璃瓦盖顶,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雕梁画栋,彩绘点染,肃穆中透出金碧辉煌。
·船形街不仅整体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中间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龙舟形貌。这尊石雕作品是镇水兽,保证河水波澜不兴,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乐亭,现在正演出的柳琴戏,是当地的乡土剧种。
站在船形街的船头上往下看,会有一种身边都是浮云的感受,而船形街的细节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龙的标志。
船头是看台,船尾是一个大型的戏台,古代看客可以坐在船头的阶梯上欣赏戏曲。
·明清时期的台庄闸是北上漕船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道闸,被称为“山东第一闸”。这块地标碑,1912年由中兴煤炭公司所立,以纪念枣庄至台儿庄的铁路开通。中兴公司的煤炭,一直通过台儿庄运河外运。
台儿庄运河因为有东西泇河支流,历史上被称为泇运河,为京杭大运河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
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即“闸官署”室内展示馆。这是闸官署院内景。
·历史上的台儿庄,有几千家商铺,十几万流动人口。应运而生的青楼,一度达到 37家。兰亭书寓的二楼是“三寸金莲”博物馆,里面展出了很多古代时期女子裹脚的照片,三寸金莲的实物以及古代妇女的照片。
穿过走廊在展馆正对面的拐角处是一间书寓女子的闺房,房间里的光线很暗,衬托出一种朦胧昏黄的感觉。
从闺房下到一楼是会客厅,里面桌椅茶几留声机梳妆台一应俱全,从会客厅一出门左转一间小屋就是浴室了。
·一进入道升酒坊就会闻到浓浓的酒香,如果询问一下的话就会有一位中年男人走过来给你讲解一下古酒的制作工序和手法,如果这时你转身看一看大门后面,就会发现一幅水墨古树画在了大门的后墙上。
沿着酒坊往里走就是一条室内长廊,紧接着上二楼就是酒坛博物馆了。
酒坛博物馆里展示了各种各样各个朝代的酒坛藏品,还有很多是有台庄古城特色的酒坛,其中台湾酒坛的展柜占据了一面墙。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关帝庙中的部将祠是国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部。战争中,关帝庙遭到日军进攻炮火的猛烈轰击,春秋楼等建筑都在炮火中变成了废墟,大部房屋被夷为平地,残留建筑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原址恢复建设的关帝庙,由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戏台、钟鼓楼、老君殿等部分组成。
复建的关帝庙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
·贾三近是明代隆庆年间进士,他在峄县有三处宅院,大夫第是他第三次辞官回乡赋闲时特意为其二夫人打造的,因其是安徽人,于是贾三近便将宅院建为徽派风格。
相传明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便是贾三近在这里创作。
大夫第内主要分为门前、过堂、二门、前厅、女佣房、正堂、主卧、副卧、闺房、藏书阁等几个景点。
·万家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江西,不久又来到台儿庄,因漕运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
台儿庄大战期间,万家大院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
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