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和行为的企业及个人的法规,预示着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并着手规范饱受诟病的海外代购业。该行业存在哪些问题?监管为何频遇瓶颈?新规能否成为海外代购蛮荒期的“终结者”?对此,记者展开调查。
暗藏猫腻,乱象渐欲迷人眼
只要国内名牌店价格的六七折,就可以买到同样的产品,这种诱惑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抗拒。一时间,海外代购成为消费新宠。然而随之而来的市场乱象迅速将该行业推入了发展的蛮荒期,饱受诟病。
“拍免税店照片,保留发票小票、礼品袋、防尘袋、说明书……”在英国留学的李霖假期前总是要忙上一番,在淘宝、QQ、微信上发代购信息,赚取差价买回国机票。在李霖身边,参与代购的同学有不少,但“门道”各异。有些人甚至专门负责接收国内来的包裹,换个包装,再原路寄回。
“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但又无可奈何。
在加拿大留学的肖琳经营着一家网店,每天在微信上推介各种国际品牌箱包,发布自己在国外拿货的照片,冠以“外贸原单”“专柜拿货”等噱头,订单不断。深谙代购之道的李霖解释,所谓“外贸原单”,大都是按照与正品相同的皮子、相同的工序制作的包,但五金配件是“山寨”的。
灰色地带,规范管理难落实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对于海外代购行为,是按照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有关规定来处理,并没有特别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定义和约束。一些人将其进口的应税“货物”拆分成多票、伪报为个人“物品”,通过邮递、快件渠道进境,已经超出了“合理、自用”的范围,实质是利用个人物品免税额优惠,偷逃关税、牟取暴利。
然而实际操作中,很难清晰地界定过关物品是否属于“合理、自用”的范围。徐晓坦言,在其从事海外代购的4年里,“买手”频繁带货出入境,一直免税,从没有被海关卡住过。
实际监管难题让海外代购业成为灰色地带,商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取证难,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买家自身分不出商品的真假,又不可能去商场专柜验货,卖家自然有恃无恐。”徐晓认为,海外代购买卖双方关系全凭诚信,给消费者维权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疏堵结合,新规规范代购业
8月1日的新规被认为使海外代购行业一举进入到了有法可依的规范经营阶段。按照新规,海外代购被纳入到税收体系,个人代购行为需采取“清单核放”方式办理电子商务进出境物品报关手续,并向海关提交订单、支付、物流等信息,以方便监控,消费者维权将有据可查。手续不全的海外代购行为,涉嫌走私、逃税,将受到海关处罚。
新规疏堵结合,允许海外代购行为存在,但严格监管,让个人网店的海外代购生意大受冲击。
肖琳坦言,按照新规,冒牌货“出国一日游”行不通了,真货要缴很多税,成本会大大提高;但若不按新规办理手续,有可能被诉走私。“观望一下,形势不好就转行。”
深圳海关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监管上,工商、海关、财税、质检、银行等众多部门目前还处在单兵作战阶段,亟须政府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杜海涛 程远州 吕绍刚 闫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