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山东地炼站上悬崖
“今年应该是地炼企业最困难的时刻。”11月19日晚间,锐财经行业分析师刘江远结束了在济南举行的例行分析会后,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这次例会来的地炼企业代表比往次多得多。
让刘江远想不到的是,本来是一次国内成品油行情的分析会,最后却变成了地炼企业未来走向的研讨会,“目前的状况对任何一家地炼企业来说,往前一步就是悬崖。”
一个现实是,作为占全国地方炼油产能70%的山东地炼企业,今年以来的开工率不足40%,甚至一度低达20%左右。始终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地炼企业,从年初以来始终没有摆脱严寒,不少炼厂已经进入破产状态。
“生产越多,亏的越多”
油价“八连跌”,这个对中国消费者和物流、交通运输等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的消息,对地炼企业来说却是煎熬。
“生产越多,亏的越多。”刘江远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1-10月,山东地炼加工胜利油田原油的平均利润为-30.81元/吨,其中8月底亏损额度最大,达到234元/吨;今年前10个月,加工M100燃料油的平均利润则为-707.25元/吨。
来自大宗商品监测机构中宇资讯的数据则显示,10月份加工一吨燃料油亏损480元。
“部分炼厂炼油装置都关停了,如中海油下属炼厂海化停了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了3个月,因为开工比停着亏损还大。”中宇资讯地炼分析师马燕说。
“上述这些还都是有部分原油进口配额的国有炼厂,只加工燃料油的地炼企业情况更惨。”刘江远掌握的情况是,上游受控于原油指标“吃不饱”,下游受制于“两桶油”加油站渠道的行业死结,今年以来整个地炼行业开工率不足40%,甚至一度低达20%左右。
“这些年山东地炼企业一直没有取得原油开采和进口资质,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加工燃料油。”山东恒源石化集团总经理王有德对此显然是体会更深,即使是这类性价比较低的油,地炼企业也经常面临无油可炼的尴尬境地。
一个现实是,燃料油的加工成本比原油每吨高出上千元。地处山东的胜利油田每年会给恒源石化13万吨的原油配额,这对于年加工能力300万吨的企业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或许会更难。
“还得做好国内成品油行情持续下滑的准备。”刘江远分析,根据目前的原油现货价格来分析,接下来的11月28日成品油调价仍然存在“九连跌”的可能。
随时可能破产
当有地炼企业代表表示“今年地炼企业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时,刘江远说:“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又是地炼企业在喊‘狼来了’。”
这个问题似乎很有意思。
多年被认为是利润低、污染高,在国有石油公司垄断、国家整顿规范行业、国际油价上升、淘汰落后产能、油品质量升级乃至税收清查等一轮又一轮的“整顿”后,地炼企业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发强壮起来。
金银岛的统计数据是,2014年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装置(常减压装置)总炼油能力为12410万吨/年,较5年前增加6810万吨。平均炼油能力为344万吨,较5年前增长189万吨。
而2013年,山东地炼企业中有6家公司入围民营企业500强。
不过今年的情况却已经“不同寻常”。除了上述的拿不到原油指标等困难,压在地炼头顶的另一座大山则是资金链紧张。今年以来,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在谈到目前地炼企业的困境时,刘江远分析,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呈中低速发展已成为“新常态”,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地炼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银行信贷持续收紧迫使地炼的生存环境更加堪忧;另一方面,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油品质量升级以及消费税管理公告的出台,均使地炼遭受沉重的打击。
对于地炼企业来说,高达80%-90%的负债率此前属于“正常”,但今年显然不行了。刘江远介绍,“倒贷停止后,很多炼化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今年有多家炼厂已经倒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现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基本没有挣钱的。”
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渡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相信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宏新能源被淘汰。
“现在这个当口,只要不被银行追债,就是好企业。”周敬才说道。
省长出面要“原油”
尽管地炼企业举步维艰,而且2015年形势依然严峻,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地炼原料成本将大幅跟跌,这对于获得相对稳定的原油供应的地炼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不过,这一利好要看“政策的脸色”——能不能拥有原油自主进口权。
“如果能享受同样的原料供应和政策待遇,那更能凸显民企的优势。”这一点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显然最有发言权。在她看来,即使现在民营炼厂用渣油、重油,论同样产能单体盈利能力不比主营炼厂差。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山东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26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两项指标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
不过,与每年过亿吨的产能相比,山东所有地方炼厂每年拿到的原油指标只有179.3万吨,还“不够塞牙缝”。
石化产业是山东省的经济支柱产业,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显然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山东石化要发展,必须解决原油进口配额问题。
7月3日,国务院在长沙召开部分省份和企业经济座谈会,郭树清就原油进口问题率先为山东地炼企业喊话:希望先期得到2000万吨进口配额。
郭树清“喊话”的结果,是国务院相关领导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加以研究,不久,国务院相关单位开始对山东等地炼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炼企业关于原油进口权开放事宜。这被媒体视为原油进口权即将开放的征兆之一。
据刘爱英透露,目前原油进口权放开已有了初步方案,划定相应的产能和油品质量标准,山东多家地炼骨干企业均符合相关资质。
尽管原油进口权不会推进得那么快,郭树清显然不会任由地炼企业“自生自灭”。按照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到2017年淘汰、转产落后企业20余家,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将山东的地炼企业做大做强。”刘江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