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开展“百姓儒学”工程两月余,为普及儒学,改善民风;村民认可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成主要问题
在儒学升温的大背景下,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以行政手段高调推行一项“百姓儒学”工程:将为下辖405个村庄配备儒学讲师,向村民讲授“孝道”等儒家传统文化。
曲阜为这项工程赋予了“营造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新性发展”的美好内涵。
但各种情况表明,师资力量不足、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热情、如何将活动持久化等,正成为考验这项工程的现实问题。
10月14日晚,曲阜市石门山镇大庙村村委会大院,聚光灯将广场照得雪亮。来自曲阜的导游陈万凤站在半人高的长条桌前,用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讲授《论语》中有关孝道、礼仪的儒学主张。
她的听众是大庙村100多位村民。像中国多数乡村一样,大庙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多是老人与妇孺。当晚,约20个小孩被家长带来听课,他们全场不断跑动、嬉闹。一个男孩跑上讲台,朝下面做鬼脸,引发一阵哄笑。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进行一场政府主导的儒学下乡工程:为下辖的405个村庄每村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并配套推行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
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被命名为“百姓儒学”工程。
这是“百姓儒学”工程第一次在大庙村开展。两个多月以来,类似大庙村儒学讲堂的场景,每天都在曲阜的大小村庄中出现。
“听不懂”和“都是好事”
部分村民反映老师讲的课程听不懂,但多数村民认可课程内容,认为可以起带动作用
陈万凤讲课的主题是“孝道”和“礼仪”。她通过《论语》中的故事,引出孔子的话,再讲解具体含义。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陈万凤解释道:“人们以为给父母吃穿就是‘孝’。但孔子说,如果只是如此,而对父母不怀尊敬,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陈万凤又强调了一句:“孝敬父母,态度很重要。”
今年8月起,曲阜市开始在下辖包括周庄村、大烟村、葫芦套村、星家村等10个村庄试点“百姓儒学”工程。试点两个月多后,目前曲阜正在全市所有村庄中铺开这一工程。
10月12日至15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试点村中5个村庄超过40名村民,多位村民都认为“讲得不错”。
“人们结合老师讲的对照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挺带动大家的。”陵城镇星家村一位杨姓村民说。
但部分村民也提出,老师讲课经常“听不懂”。
吴村镇峪西村的孔敏对一次讲课印象深刻:“两个人边说边唱,唱得咱老农民可高兴了。”
离场率较高也是村民普遍提到的问题。“还没讲完,一半的人都走了。”
“闲着也是闲着,村里让去就去了。”周庄村冯阿姨说,“孝顺的人不用讲也孝顺,不孝顺的人讲了也没用。”
孔子故里的村民们对于“儒学”并不陌生,当地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礼仪和观念。“如果不孝顺,会被同村人笑话,甚至嫌弃。” 大烟村一位年轻村民说。这与“百姓儒学”工程讲授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
讲师陈万凤也认为,在农村,传统的孝道、礼仪等秉承得比较好。
在尼山镇周庄村村民蔡祥英看来,讲课老师所讲内容为“文明礼貌那些事”,“都是好事”。
“给村民讲课很难”
老师们认为在秩序维护和与村民沟通上存在困难,但这也正是讲课的意义所在
45岁的陈万凤是孔子旅游集团导游有限公司的专职导游,已经下乡讲了三场课,算较有经验的讲师。
14日讲课前,她和坐在前排的老人简短交流,老人希望听到贴近生活的内容。她便临时将“孔子生平”的主题,变为了“孝道”和“礼仪”的主题。
尽管有不少村民离场,陈万凤觉得“这次效果还行”。
她在第二次下乡讲课时,曾遇到村民“捣乱”。 那是9月底在尼山镇大烟村。“讲到公平时,一个约50岁的男人站起来说,哪有公平?我们村前开了一座山,院子里全是飞尘,没人管。”陈万凤很无奈,“他可能把我当成政府的人了。”
陈万凤与其他下乡的老师们沟通过,大家共识是:给村民讲课是非常难的事。
讲师袁雅静说,有些村民听课时在下面聊天;小孩很多,总跑来跑去。
在曲阜两年前开展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活动中,袁雅静讲了20多场课,受众均是政府机关、学校、社区等的城市居民。她觉得无论维护纪律还是沟通,“容易多了。”
但在陈万凤等讲师看来,改变村民的上述状况,正是这项工作的意义。
她觉得,授课时与村民多互动一些或许能改善授课效果,“我们需要了解村民想听什么,适当调整讲课方式和内容。”
作为招募并培训儒学讲师的主要单位负责人,曲阜市旅游局局长孔国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只依靠课堂上的学习难免枯燥和单一,下一步将推出参与性强、趣味性足的活动,例如讲“如何提高果树成活率”等内容。
新京报记者走访的农村中,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尼山镇周庄村村支书冯敬华介绍,该村留守村民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0多岁。
“无论是孝顺老人,还是教育孩子。都是青壮年的责任。但这个群体却缺席了听课。”陈万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