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的之所以“吃”得开,是因为权力与资本各取所需,丧失底线,搞起了“合作共赢”。
□本报评论员 邵显亭
同节日期间全民吐槽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样,“吃空饷”的话题也被裹进了舆论漩涡。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务用车、“吃空饷”的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截至9月25日,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为162629人(本报昨日报道)。“空饷”种类五花八门,“旷工饷”、“病假饷”、“冒名饷”、“挂名饷”、“多头饷”等,县一级成为“吃空饷”现象的多发地。
公众关注的,想来不仅是多少人“吃”,还有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一张张“馋嘴”——就是在哪里“吃”的问题。“吃空饷”历史上原指从军队中冒领“饷银”的行为,现在居然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出现此类问题,可见蔓延之恶劣,治理之艰巨。《新京报》9月27日曾披露,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国有控股企业广汽集团安排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之子吃空饷、收股份,未到岗挂名领取薪金就有121.306万元。另外,记者盘点近年来落马官员的犯罪事实,发现安排妻子、子女、兄弟乃至情妇向国企“塞人”的不在少数。
看来,“吃空饷”的之所以“吃”得开,是因为个人或为其提供方便的人“会钻营”、“会打洞”,甚至从机关事业单位一直“钻”到国有企业,权力与资本各取所需,丧失底线,搞起了“合作共赢”——干部通过权力寻租获得利益,企业傍上大树借权生财,双方“铜臭”味相投,一起干起了慷国家之慨中饱私囊的勾当。
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深化改革的征途上,其需要继续创造财富惠于国民,更需要去除成长过程中累积的各种毛病,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中央已经决定,在改革中,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这是方向也是责任,国企要在“凤凰涅盘中浴火重生”,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更不能与权力勾肩搭背、追逐不当之利,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做大做强自我的同时,通过“自我排毒“,最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权力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不能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国企是国家和公众的企业,不能沦为权力的附庸和提款机。两者应该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所以,治理“吃空饷”,不能只盯着机关,要把它和企业尤其是国企的勾连一起纳入治理的范围。在简政放权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杜绝国企与权力勾肩搭背的灰色空间,充分体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改革大原则,让权力更好地用于公共服务,让国企更好地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才是顺民心、走正道。
说到底,只有解决了权力手太多和手太长的问题,让企业把精力更多地投向创新和市场,而不是用来琢攀附和迎合,“吃空饷”的“嘴”才有望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