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新浪山东专访朱彦夫:残疾老兵的极限人生

A-A+2014年9月1日07:16新浪山东评论

  在青山绿水间,层层梯田上,油绿的苹果树叶在向人招手,鲜红的桃子在对人微笑。谁都想象不出,这里曾经遍布沟壑,寸草不生。60年过去了,沂源县张家泉村依然遍布朱彦夫的足迹。

    >>>>>>>>>>>点此查看高清图集

    >>>>>>>>>>>点此查看专题

  朱彦夫生于1933年,1947年当兵,参加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1956年,他拒绝了在疗养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是这个时代的楷模。

  坚强又脆弱的汉子

  1952年12月,朱彦夫所在的连队为坚守520高地,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朱彦夫坚守到最后一刻,被炮弹击中,昏迷不醒。在求生的意识下,他在迷糊中吃下了身边的一个肉球,清醒后才知道,那竟然是自己的眼珠。

  朱彦夫昏迷了93天,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了双手双脚,还没有了一只眼睛。他也曾绝望过。1952年,朱彦夫为学生们做了一次分享自己战斗经历的报告会,现场热烈的掌声让他明白,一个重残的战士仍然还有巨大价值。他下定了决心:坚决不躺在往日的功劳簿上!他要回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然而,重拾自理能力谈何容易。

  首要难题就是吃饭:怎么搬运餐具,怎么吃到碗里的饭,朱彦夫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独自练习。每吃完一顿饭,他都大汗淋漓。装卸假肢又是一道难关。他用手臂抱着假肢,用嘴巴咬着绑带,不知道折腾了几百遍。终于,他站起来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吃饭走路有什么可骄傲的!”朱彦夫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候。2010年,妻子陈希永去世。坚强了一辈子的朱彦夫再也忍不住泪水,嚎啕大哭。他说:“老陈啊,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一般而言,披麻戴孝的只有逝者的儿女,而作为丈夫的朱彦夫坚持为老伴儿戴孝,他穿上白大褂,几天没吃没喝。直到现在,朱彦夫夜里醒来,伸手一摸,才发现身边已经没有妻子了,不禁黯然神伤。

  敬爱又害怕的干部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地形都需要爬山。朱彦夫说,他走路四种方式:走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下山干脆滚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朱彦夫坐在高山上,想:我就不信张家泉村会一直这么穷!他带着乡亲们挖水、开荒。为了增加土地,先搞了大寨田,增加了一百多亩耕地,村民收入有了增长,人人都尝到了甜头。接着又打了机井,解决了吃水喝灌溉问题。后来又发展经济,发展果园、花椒园,还搞了木匠铺、铁匠铺等一些副业。直到现在,朱彦夫当年号召乡亲们种下的苹果树、桃树依然茂盛。

  朱彦夫的为人让村里人人信他、服他。刚开始,“肉轱辘”的样子让村里很多孩子都害怕。而后来,乡亲们见到朱彦夫卸下假肢的样子,就只剩下了心疼。真正让村民害怕的就只剩下朱彦夫的不怒自威。“谁的心里真的有我们,我们心里清楚。”乡亲们说。

  有一次,村里两兄弟打架,娘气得想喝药自杀,怎么劝都不行,只好请来了朱彦夫。朱彦夫去了,坐在那什么都不说,兄弟俩立刻就停了手。朱彦夫拄着拐杖,说:“说说吧,为了什么事?”兄弟俩将事情交待了一遍,朱彦夫只说了一句:“这件事就此打住。”兄弟俩羞愧地低下了头。

  孝顺又不孝的儿子

  朱彦夫回乡后,母亲为了让朱彦夫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坚决不接纳儿子。朱彦夫说:“娘,我回来不是做累赘的,而是孝敬您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朱彦夫做到了。学会了吃饭、穿衣、走路,朱彦夫并不满足,他还要孝敬娘哩!他用嘴“拿”着菜刀,为娘做饭。吃饭时,娘不动筷,他绝不先吃。

  就是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却仍有不孝的时候。

  在荣军医院自学的日子,让朱彦夫知道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回村不久,他就打算在村里办个图书室。房子有了,书也买了,可书架却没着落。万般无奈的朱彦夫竟想到了娘的寿材板。在老人眼里,这可是身后的容身之地啊!老人死活已同意。朱彦夫闹起了绝食,不吃不喝,谁叫也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开起来了,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老人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千叮万嘱:千万不要把她烧了啊,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答应了。没过多久,老人走了,朱彦夫转头就办了火化手续。他哽咽着说:“我不带头谁带头!”

  柔情又暴躁的丈夫

  朱彦夫和妻子陈希永在疗养院相识。见他第一眼,就让她牵挂了一辈子。对于二人的结合,陈希永也顶住了很大的压力,她说:“我要是不管他,他就掉下来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非常艰苦。家里经济困难,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紧着老人、孩子和丈夫,自己经常吃不饱。朱彦夫发现后心疼得了不得,每次都吃个半饱,然后推给陈希永,说自己已经饱了。陈希永吃几口,也说饱了,再推给丈夫,两人推来推去,急脾气的朱彦夫把碗筷全掀翻到了地上。碗筷砰砰摔了一地,朱彦夫又心疼又生气。

  每次丈夫生气,陈希永都什么话都不说,静静的站在丈夫身边,等待他恢复平静。

  陈希永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直到陈希永去世,朱彦夫才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对妻子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对她发脾气。

  慷慨又吝啬的父亲

  朱彦夫一个月有42块钱的残疾金,而实际上,这是村里的“小金库”。哪家人需要帮助了,朱彦夫都会给人送钱。经常刚到月中就被朱彦夫连花带送的分文不剩。

  他给人送钱的时候,总是说“借”给他们,而乡亲们家里宽裕了,找朱彦夫还钱的时候,他却怎么都不肯要。

  有一年,陈希永回老家探望老人,捎回来两筐咸鱼。那个年代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直流口水。而朱彦夫却决定:把咸鱼分给乡亲们!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留下一份给家里人,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发现少算了一户。朱彦夫又让陈希永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家里。最后,一家九口守着一条小咸鱼,谁都舍不得吃。

  朱彦夫对乡亲们如此大方,却对自己的子女非常抠门。

  他总是对孩子们说:“放学后就到地里去拔猪草,好好把家里的猪养大,卖了钱做新衣服。”而朱彦夫却食言了,快过年了,他把钱用在村里的建设上,或者送给了别人。“我把给你们做新衣服的钱用在了给村里架电上,人人都有电灯用了,这也有你的功劳啊!”朱彦夫这么对孩子们说。而在那个时候,孩子们心里只有委屈。

  大女儿朱向华出嫁的时候,朱彦夫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六个孩子结婚,从没办过酒席。因为,朱彦夫怕乡亲们知道了,会来送礼金。

  问道朱彦夫的信仰,他立马答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乡亲们眼里,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