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别策划《婆婆来了》,向“婆婆们”致敬!齐鲁网记者 付莹 李聪格





编者按:
随着新生命的脚步,四面八方的婆婆们匆匆忙忙赶到了济南。从妈妈到婆婆再到奶奶,二十多年后,她们再一次拿起奶瓶、洗起尿布,做回了母亲。
但她们同样是“新生儿”——这个城市的新生儿。认清楚每条公交线路,学会说“济普”,甚至学会跳广场舞……和融入三口小家相比,融入巨大的城市是个更艰巨的任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面对镜头,每个婆婆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齐鲁网第44期影像力为母亲节特别策划《婆婆来了》,向“婆婆们”致敬!
齐鲁网 文/记者 付莹 图/记者 李聪格
生活的孤岛
人物资料:
李成美 58岁 从日照莒县来济南
面对繁华的都市,58岁的李成美更多的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2011年,儿子在济南买房、安家。一年后,孙女降生,李成美从莒县来到济南。
不再重复农村的生活,李成美与儿子前二十年共同的生活背景被猝然改变。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口音,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也见不着的邻居……李成美的心中渐渐筑起一道隐形的墙。
虽然来济南近两年时间,她甚少出去买菜。“怕说话别人听不懂,”媳妇告诉记者,除了带孩子,婆婆所有时间都躲在房间里看电视。
“刚开始,我常劝她出去走走,她总是一句话顶回来——你们去吧你们去吧。”面对婆婆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媳妇不再强求。
以家为圆心,李成美的生活半径绝不超过自己的小区。偶尔出门“溜孩子”,她也不会走远。
“婆婆的脾气敏感而倔强,”媳妇说,“来济南这么久,她不知道附近有些什么大型超市或者百货,也拒绝去了解。”
李成美的抵触,文化心理上的因素似乎更为复杂。
孤独,迷惘,缺失的归属感……种种情绪根植在这些农村婆婆心里,使她们的生活仿佛置身一系列尖锐集中的隔阂。
一方面,他们比家乡人有了更多的见识和生活经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陌生的城市有着深深的隔膜。
回到农村,李成美会和邻居们聊起城里的生活。然而,再次来到城里,却感觉这座城市似乎并不属于自己。
双城生活
人物资料:
魏月兰 54岁 从聊城阳谷来济南
来济南一年多,54岁的魏月兰更惦记的,是家里57岁的老伴儿。
“大儿子在济南,孙子一岁了;二儿子在阳谷,孙女6个月大。不断两边跑。” 魏月兰告诉记者。
忙碌的节奏没有给两位老人更多的间隙,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通过电话表达对彼此的挂念。
每晚六点,是魏月兰与老伴儿约定好的通话时间。
“家里怎么样?天气好吗?”很多时候,魏月兰的电话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电波中传来老伴儿熟悉的声音,她感到安心。
在魏月兰的这场双城生活中,一头是儿女的幸福,另一头是对老伴儿的牵挂。
“人在这,心在家。”
在他们的晚年,魏月兰们牺牲小家,成全了儿女们的幸福。因为爱与传继,更因为妈妈的责任,魏月兰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以后,也许会选择和子女一起生活,也许会回老家阳谷,继续原来的生活轨迹。
魏月兰不停在城市与农村的生活中适应着,在汽车、火车的车厢里辗转着,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川流不息的马路上奔波着……在子女家里,魏月兰看似一个过客,匆匆来,又匆匆而去,但与孩子一起的笑脸成为她心头的慰藉。
从百公里外带菜
人物资料:
侯晓文 57岁 从潍坊来济南
婆婆中弥漫着思乡的情绪。
“好姊妹们都在家乡。平时想说个心里话,找不到人。”57岁的侯晓文聊起远在家乡的好友,兴奋却难掩失落。
2013年8月,孙女出生,侯晓文从潍坊来到济南。
这位在银行工作多年的婆婆在家乡拥有稳定的“朋友圈”。然而,随着来到新的城市,她似乎离原来的圈子越来越远。
“没来济南的时候,吃完饭就会和朋友们去公园散步,说说心里话。”侯晓文说,现在自己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与朋友们联系。
和其他婆婆一样,侯晓文对养生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在朋友圈看到养生类的文章,她都会转发。”媳妇告诉记者。
“城市里有些菜不好,我都从家带。”尽管家门口就是超市,侯晓文依然坚持从家里带菜。
“每个月回潍坊一次,现在带了十多次菜了。”在地下室里,侯晓文向记者展示她从潍坊带来的土豆、茄子、米和油。
“济南菜太贵,物价太高,”侯晓文说,她很少去济南的菜场,“鸡蛋,特意去乡下买的。从家捎的土豆,一斤要比济南便宜一块多。有些菜,比如芸豆、茄子,价格便宜一半。”
虽然不如在潍坊时有“主场”范儿,侯晓文也渐渐从自己的小区开始,熟悉并接纳这座以后将和儿子、媳妇、孙女一同生活的城市。
给楼上的孩子送小笼包
人物资料:
丁仁云 65岁 从日照五莲来济南
与李成美、侯晓文相比,65岁的丁仁云则用自己的方式与城市飞速“无缝对接”。
前半生的她,在农村与土地打交道,2013年,孙女在济南出生,丁仁云从五莲来到济南。开朗的个性迅速化解她在城市里的诸多不适。
饭后散步是丁仁云打入“内部”的绝佳时机。年近古稀的她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记忆力。
“婆婆记性很好,性格开朗喜欢跟人打招呼,随便逛到小区任何一个地方,凡有看小孩的都认识她,”媳妇告诉记者,因为丁仁云热情的个性,她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在媳妇的记忆里,婆婆总是给邻居们分享好吃的。“今天晚上,又去给楼上的小孩儿送小笼包了。”
将“串门”的习惯从农村带到城市,丁仁云的“实验”没有遭遇水土不服。迅速进入生活状态的她,认识的邻居比儿子媳妇多。
“小区里谁家媳妇爱吃鸡她都知道,”媳妇笑言,“山师、大润发、泉城路……即使是只去过一次的地方,婆婆也记得清清楚楚。”
从农村到省城,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丁仁云对家庭有着朴素而简单的心愿。
“希望孙女健健康康成长,有时间多回老家看看。”
然而,事实上,丁仁云们不可能回到家乡了。在中国,儿子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伴过世后,儿子与媳妇成为这位婆婆唯一的依靠。
适应城市生活、改变价值观,融入城市文明……丁仁云正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市民。
月嫂靠边站
人物资料:
王长玲 58岁 从淄博来济南
两年前,王长玲从淄博来到济南。
58岁的她用考“月嫂证”这样一种方式来迎接孙女的降生。
“艺不压身,在大城市里,用空闲时间多学点知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更好地照顾这个家。”王长玲表示。
因为亲力亲为的个性,王长玲为家中聘请的月嫂减轻了不小的工作量。
“她觉得自己洗的比月嫂干净,干得比月嫂专业,不让月嫂插手。月嫂倒轻松了,在一旁喝喝茶、看看报纸。”媳妇回忆起来,十分感概。
王长玲的这种强势似乎也影响到了孙女。“带她去上早教班,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告诉老师——我先说。”
对月嫂知识的烂熟于心,王长玲的婆婆生涯自信而轻松。在王长玲的教导下,两岁多的孙女能歌善舞,比同龄人更加乖巧。
“从前,有个包子,走在路上饿了,就把自己吃了。”孙女的笑话来自王长玲,往往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人多的场合,孙女会表演王长玲教的《mountain top》,引来阵阵掌声。
“女儿现在进军民歌界了。”媳妇言语间透露出对婆婆的赞赏。
做饭,买菜,洗衣,带孩子上早教班……王长玲的生活看起来与其他婆婆们没有区别。每一天,她被亲情填充得满满当当。
偶尔找到一个老乡,是王长玲特别开心的时候。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亦是对往日的生活的深刻感情,总在王长玲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