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们都没有了”
2013年最后一天的上午,泰安荣军医院一病区党支部书记办公室里,时年85岁的侯方仁坐在了电脑前面,他在等待和老战友朱彦夫视频对话。视频打开了,朱彦夫出现在电脑屏幕里。
得知能通过视频见到朱彦夫,侯方仁激动了好几天。1950年,朱彦夫也住在泰安荣军医院里,和侯方仁做了几年室友。再见面已经到了1996年,朱彦夫回到这里,为当年的老朋友和新听众作了一场报告。视频里,两位老人开始互问身体健康,聊家常。聊了没多久,朱彦夫问,“以前的老伙计们还好吗?”
侯方仁低下头,想了一会儿,抬起头,慢慢说,“老伙计们都不在了,没了,都没了……”两位老人同时沉默,沉默的还有屋内屋外的人,只剩下了房间里机器的嘶嘶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3年内,许多人受了重伤,许多人再也没能回来。
在志愿军数量上,山东士兵的数量仅次于四川。而侯方仁的老家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侯李村,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小村子,一下去了七名战士。
在一次空袭中,侯方仁被压在了坍塌的房子下。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同样来自石庙镇的战友把他救了出来,因为冻伤,他的双手双脚都没有保住。
泰安荣军医院里有间荣誉室,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块荣誉勋章,这是院方从老荣军或家属那里借来展览的。其中有两块属于侯方仁:一块渡江战役勋章,一块抗美援朝勋章。
在这家照料山东重度伤残军人的荣军医院里,这些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不断离世。侯方仁去世后,这里只剩下四位抗美援朝老兵:刘汝玉、徐殿文、张清玉和崔洪锡,其中三位年纪已超过了80岁。
而结束和朱彦夫的视频对话后,侯方仁回到病房,没有睡午觉。一病区党支部书记李强走进房间,跟他聊天,“朱彦夫是时代楷模了,咱山东的光荣啊。”侯方仁面色很平静,眼睛里闪着光,看着李强,用力地点点头,“嗯,嗯。”“侯老当时的表情真的高兴。朱彦夫是志愿军老兵的代表,看见朱彦夫这么光荣,他真心高兴。”李强说。
不想做没用的人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面临生产经济困难,于是倡导有能力的志愿军回乡,朱彦夫回家了,侯方仁选择留下来。朱彦夫继续发挥能量,侯方仁和留下的伤残志愿军也不想做没用的人。他们不想因为残疾而被时代淘汰。这些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残疾军人,经常给学生们作报告。现在
泰安荣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之一,就是侯方仁的按摩技术。来到荣军医院后,侯方仁开始学习研究按摩技术,而荣军医院里的朋友都会找侯方仁按摩。看见别人的疼痛缓解了,他会很高兴,好像自己是位名医生。
侯方仁在侯李村老家留着一封陕西的来信。对方在信里写道,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侯方仁的按摩技术,希望自己能和侯方仁在医学疗法上进行交流。侯方仁有一套假腿。他都是自己穿,从来不要护士帮忙。先把类似长袜子的保护套套到腿上,穿上假肢,再系上三道皮扣。
虽然每天都要重复,但这个过程做完还是需要半个小时。侯方仁喜欢骑三轮车出去逛,他用皮绳把车把固定在胳膊上,用假腿蹬车子。当别人托他给捎点菜或者生活用品回来,他会特别开心。
从小在泰安跟随父亲长大的侯元德还记得,父亲都是自己洗父子俩的衣服,他把脏衣服铺在桌子上,摁着肥皂往上面磨。而父亲用小电炉子炸的花生米和菜也很好吃。
在泰安荣军医院医护人员眼中,这些经历过抗美援朝的伤残老兵,都是尽量避免给别人添麻烦,能做的都自己做。他们即使重度残疾,也想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崔洪锡今年85岁了,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当护士们定时帮他翻身子、方便完帮他擦拭时,他还保持着以往的风度,对护士们说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
不愿给国家添麻烦
战争留给他们最大的后遗症还是伤痛。
刚从朝鲜战场上回来,截肢后的侯方仁躺在床上,万念俱灰。这段经历,他从不跟子孙们讲,甚至连最亲的弟弟也一句不提。只是凭借当时医院记录的资料,记者做了表面的还原,“他躺在床上,不吃饭,也不喝水”。最终,侯方仁和那些同样重度伤残的战友们挺了过来,至于这个过程有多艰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生活终归还得继续。
他们的残肢遇到阴天下雨时,会疼得难以忍受,而且年纪越大,疼痛就越厉害。在泰安荣军医院工作了8年的一病区副护士长卢金玉说,只有他们实在忍不住了,才会要求吃止疼药,打个止疼针。
这些在战争中死里逃生的老兵,更知道和平年代来之不易,以及风平浪静生活的弥足珍贵。虽然失去重要的肢体,或是神经受到永久损伤,但他们对社会没有半点不满和戾气。即使在他们年轻时,就注定一辈子要待在疗养院里。
很多老荣军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国家给什么,就收什么。即使不公平,也大多选择沉默。在上个世纪,荣军家属可以优先安排工作,侯元德高中毕业想去油田工作,但没去成。侯方仁不肯找关系,儿子当了一辈子农民。家里人在荣军医院照顾侯方仁感冒了,都要自己去买药。
在侯方仁去世前的四年里,侯元德一直在荣军医院照顾父亲。3月28日晚7点,像往常一样,侯方仁开始看新闻联播。当“43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新闻播出时,侯元德看到父亲的脸色变了,一直抿着嘴不说话。
过了半天,侯方仁长叹出一口气,“能活着回来就算好的了”。他让儿子拿出一根烟,自己用塑料打火机点上,抽完,直到晚上九点多睡觉,再也没说过话。
默默过了几天,清明节那天,侯方仁走了。和他一样的抗美援朝先辈,以及那些志愿军老兵,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4月9日,侯方仁葬在了侯李村南边,同样在此沉睡的,还有他的父母,以及侯氏先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