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舌尖2煎饼卷大葱惹垂涎 山东主人公揭幕后(图)

A-A+2014年4月21日19:19大众网评论

2013年7月,《舌尖中国2》摄制组拍摄烙煎饼的场景。(匡秀夫拍摄)2013年7月,《舌尖中国2》摄制组拍摄烙煎饼的场景。(匡秀夫拍摄)
2013年7月,《舌尖中国2》摄制组拍摄烙煎饼的场景。(匡秀夫拍摄)2013年7月,《舌尖中国2》摄制组拍摄烙煎饼的场景。(匡秀夫拍摄)

  编者按

  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Ⅱ》热播,在第一集《脚步》中,原生态的“山东煎饼”素朴出镜。镜头里,那古朴的小村庄,憨厚的沂蒙老人,香喷喷的煎饼卷大葱和极具食欲的红烧肉,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张“山东煎饼”到底在哪里?又是怎样出炉的?《舌尖Ⅱ》的拍摄花絮又有哪些?4月20日,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距离临沂市区80公里外的小村庄——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村,在这里,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主人公67岁的姚芳英大娘,听她讲述“山东煎饼”的“舌尖”故事。

  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位于大山深处,正是这样的原生态环境,保持了煎饼的原汁原味。

  4月20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往椿树沟,由于沿途正在修路,从孟良崮高速路口下了高速路口,再开一个多小时才可以来到村下。然而,由于山路陡峭,车子无法开到村中,记者又下车步行走了三四公里路,终于来到椿树沟村。

  “你们也是看电视之后来的吧?”一进村,这里的村民们便乐呵呵地笑着问记者:“早晨来了好几拨人了,都是看电视后来参观的。”

  “当时在那家拍摄的,我带你们去。”热情的村民带着记者穿过山间小道,前往“山东煎饼”的主人公姚芳英家的院落。此时,67岁的姚芳英在门口目送准备离开的游客,并热情地招呼着记者。“没想到那么多人来参观,非常欢迎啊。”姚芳英简单收拾了一下院落,给大家倒上水。

  摄制组跋涉近10天才选中椿树沟,“原生态”是入选要素

  椿树沟是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蒙山深处的小山村只有16户54口人。他们生活在蒙山望海楼深处。这里原生态的山水风光,养育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村民,压碾、推磨、烙煎饼等许多原始传统都有良好的保留。

  回忆起“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过程,姚芳英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2013年夏天,有几个陌生人乘坐着两辆车来到村里,询问着村里的情况。村民们后来得知,他们是准备拍摄煎饼的制作过程,其中带队的是《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导演李勇。当时陪同节目组拍摄的垛庄镇宣传办主任匡秀夫介绍,选椿树沟为拍摄地点,也不是立即确定的。李勇和同事们用了近10天的时间,在费县、平邑、临沭、蒙阴等寻觅了许多地方,最后才确定在椿树沟拍。山东有很多地方都产煎饼,《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导演李勇为什么选择临沂蒙阴?匡秀夫说,李勇希望尽量选择最接近自然的村子,尽量少受外界影响,可以保留煎饼原始手工的做法。

  4分钟镜头拍了4天,淘洗、碾磨、烙煎饼全部按传统工艺来

  记者细细数着,在《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中,有关“山东煎饼”的镜头只有4分钟左右,然而这4分钟的美好呈现,却足足拍摄了4天。

  在姚芳英的小院里,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当时拍摄的情况:摄制组来到村里后,很快就和村里的人打成一片,2013年7月18日至21日,摄制组共在蒙阴椿树沟拍摄了4天,68岁的刘宗安和67岁的姚芳英夫妇俩和他们12岁的小孙女刘慧成了“山东煎饼”的“主要演员”。

  “拍摄那几天,俺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淘洗、碾磨等,他们都跟着一一拍摄,也挺不容易的。”姚芳英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电视看着好看,可是拍起来挺难的。

  光垒地锅、搭鏊子的过程,他们就拍了一上午,扛摄像机的小伙子应该累得不轻。第一次准备好了面糊,因为碰上下雨,没能拍,第二天就酸了,又重新准备的。用碾轧地瓜干、豆子和玉米的过程,“看着他们不停地拍,相当敬业。”

  《脚步》里的很多场景让人们津津乐道,那潺潺的溪水,调皮的山羊,烙煎饼的火热,沂蒙人的笑脸,有的虽然是一闪而过,可摄制组付出的艰辛是大家所不知的。匡秀夫介绍说,为了缩短拍摄时间,摄制组用了两部摄像机,分别在不同地方同时拍摄。“刘宗安老人上山放羊,摄像人员跟着爬到山上,抓蝎子、掐韭菜花,一拍就是一上午。”

  为了更好地展现山区的美景,拍摄组要早早起床;炖红烧肉时防止雾气影响效果,要用扇子不停的扇;油炸蝎子还要避开油花四溅……每一个镜头都需要注意细节。“他们从早到晚基本上没有停下,有的时候拍摄时间长了,最多休息十分钟,继续开工。”姚芳英说。

  来访客人多,连老两口吃的煎饼都被买走了

  记者采访当天,没能见到姚芳英的老伴刘宗安和孙女刘慧。“老伴上山放羊了,到下午很晚才回来,孩子上学去了。”姚芳英说。

  姚芳英告诉记者,“当时拍摄的时候,导演给俺们说会在电视上播出。从昨天开始,很多人来俺家,俺才知道电视上已经播出来了,但家里的电视机收不到中央一台,没看成节目。”

  《舌尖Ⅱ》的播出一下让姚芳英一家成了名人,她说,这两天来访的客人多,把她家的煎饼买走了大部分,有的游客吃不到她亲手烙的煎饼,还感觉很遗憾。

  记者采访时,碰到了7岁的赵奕翔,他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从郯城县来到这个村庄,非常好奇地问这问那。“这个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那个院子。”爸爸告诉赵奕翔,你有什么事情可以问问这位奶奶,她就是电视里的“明星”。

  在姚芳英的小院里,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亲切地和姚芳英老人拉呱,享受着这里的原生态环境。游客们还拿起手机,拍下周边的风景,在古朴的院落,与和蔼的姚芳英老人合影留念。《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让椿树沟出了名,村子逐渐热闹起来。“来参观的人,有北京的游客,还有青岛的、日照的。我们盼望村子以后发展成旅游景点呢。”村民们笑着说,村民们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参观。

  相关链接

  关于山东煎饼:

  煎饼是沂蒙山区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其主要地域范围以临沂为主,南至苏鲁边界,北到泰安、潍坊南部一带,西至兖州、曲阜一线,东到大海。亦可以说是山东的代表食物之一。

  煎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沂蒙人民即开始食用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文中,蒲松龄用它那如掾大笔,把煎饼的形状、色泽、大小、原料、制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增添品种,使其成为久盛不衰、享誉海内外的名优食品。

  制作煎饼有独特的工具,主要有鏊子、摊子、推子、油闹子等。加工煎饼,当地人称“摊煎饼”。摊煎饼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做法有刮、摊、滚、擀等多种制作方法。加工煎饼首先要制糊,将所用原料加水,用石磨推成糊状,当地人把这叫“糊子”。现在,一些厂家为了提高煎饼的产量,使用机器像造纸一样制作煎饼,这种煎饼虽然也很好吃,但其样式、形状、手感、味道均不如手工煎饼。

  煎饼卷大葱是众人皆知的典型山东吃法,吃的时候,将又圆又薄的一大张煎饼,放上一棵洗净的大葱,沾上大酱,然后顺势一卷即可。电影《红日》中就有华野战士吃煎饼卷大葱的经典镜头。现在临沂的煎饼有了新的内涵,成了红色食品,来临沂经商、旅游的人们,定要尝尝满口留香回味无尽的临沂煎饼,并将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有关椿树沟的历史故事:

  养育了椿树沟人的望海楼是蒙山第三大高峰,海拔1001.2米,有99个山头,130条峪,总面积5万多亩,群峰嵯峨,重峦叠峰,逶迤连绵。主要景点有:香炉石、仙人椅、饮马泉、玉皇庙、明光寺、皇姑庵遗址等1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

  许多的传说故事或多或少的都与煎饼有些联系。如李世民把蒙阴煎饼列为了朝廷贡品传说。在武德二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奉命追讨窦建德部下刘黑闼时兵败,被追至望海楼躲在霸王沟里,老百姓就偷着送“煎饼卷大葱”帮助他和手下充饥躲过了一劫。李世民登基做皇上后,将香脆无比的蒙阴煎饼列为了朝廷贡品。再如永乐皇帝朱棣游东蒙失一妹。据说明成祖听说东蒙峰望海楼雄伟壮丽,景色迷人,于是就携妹妹康乐公主来此登山看日出,行宫就安在现在的垛庄镇皇营村,他们在望海楼的如遇仙境,品尝着“煎饼卷大葱”、“煎饼卷豆漠”、“煎饼就咸菜”等特色美食,留恋忘返,数日后方尽兴而归。回京后,康乐公主一直陶醉在望海楼的美丽景色和煎饼的美味之中,早已厌倦宫廷权力争斗、过够奢靡生活的她偷偷出宫,来望海楼建了一处皇姑庵出家为尼。尽情沐浴东蒙仙境,一生以煎饼为主食,活到了一百多岁。

  以上虽是传说,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家家户户烙煎饼拥军支前,支援八路军、解放军打胜仗,建立新中国,是沂蒙人民书写的一部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红色煎饼”史实。(见习记者 孔红星)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