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无偿捐献的,每个献血者都希望自己捐献的血液是能够救命的。济宁市通过开展输血科规范建设,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医院开展自体供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得到有效遏制。据济宁市中心血站临床用血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2年,红细胞临床用血量由12 . 6吨增长至25 . 3吨,如果按每年10%手术递增率,2013年用血预计约28吨,而2013年临床用血量仅24吨,比2012年节省1吨多,比预期节约血液4吨多。
多多益善VS缺啥补啥
输全血增强不了抵抗力
4月5日,在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肿瘤科病房,今年60岁的吴大爷躺在病房内静静地输血。经过化验,其血红蛋白仅有58克,而且还出现了乏力、心慌、头晕的症状,符合低于60克输血指征。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为了纠正贫血,他只需要补充2个治疗量的悬红成分血,而不是输全血。此外,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可以再追加相应治疗量。
“输血是最简单的器官移植,但如果患者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而输血,或者医院将输血科作为经济来源,把输血量与经济效益挂钩,势必造成浪费。”济宁市中心血站副站长王志效说,对于输血,不少人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更新输血能够促使伤口愈合,也造成临床一些“人情血”、“安慰血”的滥用。
王志效解释说,全血的血浆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抗体,但含量不多,起不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也解决不了营养问题,更不能促进伤口愈合。而对于一些癌症和慢性病贫血患者,如果达不到输血指征,就要杜绝“人情血”。否则达不到效果的“少量血”、“人情血”都是一种浪费。
以临床较多见的外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来说,其失血量超过自身血液的30%才需要输血,而不是看患者缺多少补多少,对于一些年轻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完全可以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只有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并且患者病情也需要输血治疗时,才可以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输血。
自体输血VS异体输血
减少输血感染疾病风险
4月17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内,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吴女士躺在病床上休息,其丈夫说起医院手术中采取的“自体血液回输”,十分感激。“手术中,我爱人输了大约1500毫升血,全都是采自手术
中流失的血液,只花了1000元的耗材费和治疗费。要是在往常,按异体输血计算,6个单位的输血量要花近2000元。”吴女士的老公拿出一份清单说,通过手术过程中的“自体输血’,不仅避免了输血带来的风险,花费也减少了近一半。
“目前,济宁已连续十年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王志效说,血液是无偿捐献的,临床不缺血但也不能浪费血。在临床上,有些患者依赖输血补充营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输血也是有风险的。“虽然多数人都知道输血是用来救命的,但同时它也可能带来输入性疾病,出现发热、休克等即发、迟发反应。”
王志效介绍,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输血免疫反应。因为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输血可能带来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梅毒、弓形体病等疾病,而目前国标开展检测的项目只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血清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五种检测。“而艾滋病、乙肝、丙肝几种病毒还存在‘窗口期’,输血也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