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黄岛:寂静的春节,被污染的海,被遗忘的人
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个春节,仿佛青岛市黄岛“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已被外界遗忘。爆炸点已修复如初,海边清理油污的工人也已撤退,周围的炼油化工厂仍日夜不停地生产着。
1月27日,东方早报启动春节环保特别行动“家乡去哪儿了”,其间早报记者重返黄岛,探访事故现场,并探望了部分遇难者家属。
对他们来说,现在的黄岛已经是回不去的家乡,事故的阴影、对污染的恐惧,以及现实生活的困窘却是在人们视野之外,冷暖只有自知。
而眼前,那片寂静却“色彩斑斓”的海和那62个注定无法团聚的家庭,正在并不久远的历史轮回中,诉说着那一刻的撕心裂肺。
早报记者 黄芳
一、张伟的故事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从上海飞往青岛的航班上。2013年11月22日晚,他去寻亲,我去采访。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弟弟没了,死在黄岛爆燃事故的现场,留下了8岁的女儿和体弱的妻子。
大年初四的晚上,我给他打电话,他在从老家大庆回上海的慢速火车上。如果不是孩子今年高考,他真希望能在老家多陪陪老母亲。
他把原在青岛照顾孙女的母亲接回老家,把弟媳、侄女也接回来。他的发小们、老家的朋友们送来满满的年货和祝福,他说起这些都是感恩。
新年,张伟在微信朋友圈上贴出全家人围成一桌打麻将的照片,写道:“过年了,老、少都是赌徒。哈哈。”
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个春节,全家人都在刻意地把亲人逝去的悲痛盖住,谁也不提。只有一次例外。
除夕那天晚上,老的少的坐在一起,张伟突然端起杯子,“老弟,过年了你也喝一杯吧。”然后,谁也没说话。
很快,老母亲哭出了声,8岁的小侄女眼圈红了。
那个孩子,白天还跟哥哥姐姐们没心没肺地玩。晚上,奶奶搂着她睡觉,“你咋哭了呢?”
“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我没有?”
如果说张伟这样的遇难者家属他们的伤痛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赵欣华这样的事故区居民,事故的阴影、对污染的恐惧,以及生活的困窘却是在人们视野之外,冷暖只有自知。
二、赵欣华的故事
电话通了,我给他拜个年后,却发现电话那头的他兴致不高,和我两个月前见到那个明朗的东北大汉很是不搭,我有些意外。
他叫赵欣华,40多岁,两个多月前我在事故现场附近遇到了他,他是当地的三轮车司机,爱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热情爽气,透着东北人的那股兄弟义气。
那段时间他拉着我到处找人,死活不肯收钱。“你是为大伙做事,我能收钱吗?”我不知道怎么谢他,翻遍书包,不好意思地掏出一块巧克力,他推了半天收了,小心地收起来,“留给家里孩子吃。”
事实上,他还是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和“救援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他把卖炒货的李金光从废墟里救了出来,李成了当时事故现场他附近几个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其实赵欣华也是外乡人。他来自东北农村,上世纪90年代只身到黄岛来闯生活,白天黑夜开三轮攒下钱,然后在盐滩村买下一套房子,不大,八九十平方米,花光了他的积蓄。
他在这里娶妻生子,置产,这份工作供养了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大的14岁,小的还未上小学,他以为在这里扎下了根。
未料意外击中他的生活,他原本以为那只是别人的故事。
是啊,他本来只是那场事故的旁观者,伤痛都是别人的,尽管他也为好朋友的逝去惋惜,悲伤,但毕竟……
从前,春节是赵欣华最忙碌的时段,“一个下午就能挣来三四百块。”大年初四这天,他出门趴了一下午活,拿回来二十块钱。
“人都走了。”
盐滩村及周边的北海花园小区在这次事故受损最严重,而在此之前,因为距离化工厂太近,当地的居民早有不满,有实力搬走的人早早地搬迁。此次事故后,犹豫不决的那部分人也走了,或去距离这十几公里外的开发区买房、投靠亲戚。
一名房地产中介说,就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他的一位客户退掉了挨着北海花园的盈泰嘉园的房子,就连1万元钱的订金都放弃追回。
最近,找赵欣华拉活的都是搬家的人们。
这片地方最热闹的盐滩集市变得冷冷清清。到了晚上,这里黑漆漆的,竟不像过年。
春节赵无心贴对联,鞭炮也没放。哪里还有心情呢?当然不止是他。整个盐滩村今年的春节冷清得吓人,少有人贴对联。“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也没心情。”
如今让赵欣华犯愁的是生活的出路。他的同行们都在卖车,而他们或者年轻或者力壮,可以去青岛开发区谋一份出租车司机的差事,或者改行。
但对于赵欣华,这是个现实而窘迫的难题,他的孩子还在当地上学,他无法抽身。40多岁,除了开车并无所长,“哪个单位还会要我们?”
他卖不得盐滩的房子,也买不起开发区的房。事实上,“这里的房子五年内恐怕都没人买了。”
而那个让他们恐惧的“丽东化工厂”,赵说它在年前又开了工,一切都没有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居民自己。
北海花园社区里,当年那个抵制丽东化工项目上马最“积极”的老王头也放弃了,最近他搬去开发区投靠亲人。
两个多月过去了,事故现场被炸开大口子的路面平整了,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把那个肇事的暗渠改成明渠,规划图上显示这里要变成两旁绿树,人工河流的花园小区。
事故发生时,青岛市政府说,黄岛涌入了两百多家媒体。如今,在互联网上搜索已经鲜见这里的报道。
一切似乎已经过去。
三、一对夫妻的故事
在事故中丧生的一个女人,和赵欣华是东北老乡。她和丈夫从黑龙江过来。爆炸把女人当场炸死,留下50多岁的丈夫。
他们在黄岛生活了很多年,夫妇俩卖菜为生。攒了钱在青岛下辖的胶州买了房子,孩子们大了也在青岛找了工作安了家。
不过,赵欣华说,那个女人死后,男人死活不愿意留下来了。他和妻子的灵魂告别,和儿女告别,回到了东北老家。“再也不回来了。”这里是他的伤心地。
是的,留下来的都是有心而无力搬迁的老百姓们。
一名从山东高密到这边海产品市场做小生意的摊主说,她把积蓄全部拿出来,还贷款30多万元在北海花园买了套房,“如今发生爆炸后,恐怕1000块一平方米也卖不出去了。”
附近盈泰嘉园社区的一位居民说,就等熬到他家女儿上完初三,他们就全家搬到开发区住,再也不回来。
赵欣华告诉我,政府说如今当地的环评已经达标,孩子们也开始复课,生活恢复正常,污染不会存在。
他不相信。事实上,他觉得大多数人也不相信。“否则他们干嘛要往外搬呢?”
这种不信任或许只是缘于居民内心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望。
不过在被当地大炼油和丽东化工项目上马前的听证会拒之门外后,赵欣华和他的邻居们宁愿选择不相信。居民们坚信,他们当年“被代表了”,不少人说,那些在听证会上投赞成票的居民代表都是社区干部。
赵说,政府告诉他们正在规划通地铁到这边,工厂也会外迁。
可是,不相信能怎么办呢?赵欣华说,这里就像是死牢,被困住。
如同张伟一样,那场事故让62个家庭新年无法团圆。死者已矣,留给生者的却是长久的悲痛。张伟说,“只能靠时间来治愈了。”
在117万元赔偿款后,在事故调查报告公布后,这件事故注定被记录进历史,它是过去的事情。
可那些毫无生气的死伤数字后,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背后又是各式各样的家庭,还有更多像赵欣华这样隐性的“事故难民”,不知道他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呢?
(文中部分人名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