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既是当前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9月27日下午,市政协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专题议政会,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纷纷就促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建言献策。
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济南大学教授、山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张炳文认为,在法制的环境下,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把消费者的认知与参与、生产者对质量的控制、专家的科学解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张炳文建议,借鉴日本、美国、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尽快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提供科学消费信息,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借助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规避分散种养模式监管难的问题;发挥驻济高校的专业力量,建立食品从业人员、媒体、政府官员、社会监督员、村级协管员等终生学习与培训机制;发挥食品工业协会、餐饮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自治作用,发挥“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市民记者团”、“村级协管员”等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群众举报食品安全案件的奖励力度,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机制
济南市政协常委,民盟济南市委副主委,槐荫区政府副区长印东认为,监管体制机制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
印东提出,食品安全工作,有一个职能完备的监管机构是根本保证,有一支作风过硬的监管队伍是坚强基石,有一个运行高效的协调机构是组织保障,有一个全社会共参与的联动机制是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环境需求。济南市应按照相关要求尽快完成机构调整、理顺体制机制和职能转变。要重视基层基础和监管队伍建设,在乡镇(街道)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建议参照陕西渭南模式,区(县)按人口万分之三点五的人员配置比例配置监管人员,真正实现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纵贯到底。要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氛围环境,建立起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共同负责的联动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城市的“铜墙铁壁”。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赵长峰认为,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及高科技人才的支撑。
赵长峰建议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加强合作。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协调或咨询机构,架起双方及多方合作的桥梁与纽带,组织不同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者开展专项课题调研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论坛交流,商讨解决某些具体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措施。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吸纳食品专业大学生充实到区县和乡镇基层单位,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整合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源,统筹安排食品检验检测计划和任务,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支持接受消费者的个人送检食品等措施,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服务能力。要积极培育第三方检测机构,使其能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我市食品安全领域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建设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济南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昌业云认为,食品安全的事实证明,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缺失是食品安全风险及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根源。
昌业云提出,要构建食品诚信体系,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刻做到“想安全、能安全、不敢不安全”,以高度的道德自觉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才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打造食品安全城市的长效机制和根本举措。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促进其道德自律,使之“想安全”。要指导、帮助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使之“能安全”。要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严格他律,对违法者零容忍,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敢不安全”。要建立全市统一的具有诚信档案查询、举报、追溯、预警、应急决策、监管服务功能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为诚信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市民革成员,国家加工食品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周莉莉认为,食品安全信息作为沟通供给者和需求者的重要媒介,是制约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
周莉莉建议,建设包含食品安全基础知识、溯源系统、举报建议平台、企业交流展示平台、诚信体系及黑名单、法律法规及食品标准、监管信息公示及交流、舆情监控等八大模块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对于只是浏览食品安全基础知识、企业信息、监管信息、追溯信息等内容的游客无需登录,对于举报建议、监管交流和舆情监控等特殊用途模块分为消费者、社会监督员及村级协管员、企业、协会及专家、执法及管理部门五个不同身份登录,分别持有相应不同的权限。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提高食品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改善消费者的信息弱势地位,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打造济南“放心”食品品牌
市政协委员,济阳县曲堤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白宝强认为,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监管整治,铸造济南食品放心品牌,让济南食品享誉全国,带动全市食品业乃至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白宝强建议,要加强诚信教育,为打造“放心济南食品”筑牢道德防线。要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基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要加强监管整治,切实加大基层,尤其是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健全监管队伍,配齐检测设备,强化源头治理,杜绝食品源头污染,做到产前有认证、产中有标准、产后有管控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加强宣传推介,扶持区(县)、镇(街道)争创省级、国家级食品品牌,做好著名商标和名牌食品的审核认定工作。培育优势农产品,扩大济南食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叫响“济南食品品牌”。
抓好小微餐饮食品安全管理与防控
山东鼎好餐饮集团董事长韩震认为,小微餐饮因门槛较低、从业灵活、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原因,遍布在济南市的各个角落。但因缺乏监管、没有操作规范等因素,在方便老百姓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韩震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合理规划社区功能,结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建立一批社区小型餐饮连锁店、“小微餐饮整治”示范街道等。实施登记式管理,注重日常监管,突出专项治理,无登记的从业单位及个人应一律取缔,深化推广“许可一批,登记一批,取缔一批”的无证小餐饮管理模式。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经营范围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宣传;加强对大中型餐饮企业的扶持与引导,引导企业将业务延伸到外卖服务、便民餐车、放心早餐等便民工程中来,让餐饮企业能从规范管理中获益,让老百姓能够吃得更方便、更安全。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
市政协委员、山东辰静律师事务所主任陈静认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多种社会矛盾在食品领域的集中爆发,背后折射出的是制度的缺失和执法的不力。
陈静委员提出,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必须尽快根据食品种类、我市实际域情、饮食文化等制定具体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架设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高压线”。光架好高压线还不行,法律法规还必须得到严格执行,让高压线真正“带上电”,将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和死角堵住。必须完善考核制度,要把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提高“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风险。要坚持重点治“乱”,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本报记者 刘钦涛通讯员 禚元高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