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29日电(记者 刘宝森 席敏 兴越)横跨中国9省区的黄河百年来在其尾闾黄河三角洲地区向海洋方向冲积出近800万亩的未利用地,为中国这个最后待开发大河三角洲“储藏”发展空间。截至目前,黄三角地区已有2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得以开发利用。
未利用地,是指盐碱地、荒草地、滩涂等不属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据山东省发改委摸底,黄三角地区未利用地总体规模为792万亩,其中,适宜开发的482万亩。统计资料显示,黄三角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说,黄河三角洲的未利用地在中国沿海省份独一无二,随着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去年10月,山东省在黄三角地区启动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与国土资源部沟通衔接,共同推进区域内东营和滨州两市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据山东省发改委介绍,截至目前,国家和省级已安排专项资金14亿元,有21.4万亩盐碱滩被改造成耕地和建设用地,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支撑。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薛荣建说,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盐碱地较多,但不缺土地。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北徙,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至今这条大河在入口海仍以每年1万多亩速度向海里推进岸线,因此这里“生长”着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未利用地开发主战场之一东营市是在三角洲上建起的城市。据东营市发改委的最新数据,东营市未利用地面积41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25%,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市河口区新户镇,记者看到一片建设规模约为12万多亩的土地利用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区域内土地已经被深松,并埋入暗管用于排碱。新户镇副镇长樊纯银说,通过田块整理、沟渠配套、林网覆盖,这块原本由农户零星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的农田化零为整,并可将分布其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成为耕地,可新增耕地3万多亩。
从去年10月开始在这里投资河口生态农业产业园暨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的正邦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大伟说,从去年11月开工到现在,公司已经租用了1.3万多亩未利用地,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如此大的面积在其他内陆省份已很难实现。这个项目受益于未利用地,并可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将养殖场产生有机肥用于盐碱地改良。”他说。
截至目前,东营市已启动实施未利用地开发项目7个,总规模28.53万亩,建成后新增耕地11.6万亩。
未利用地带来的发展后劲在与东营毗邻的滨州市也得以彰显。当地曾经荒芜的盐碱地通过开发利用,从江苏吸引来了一家专门生产经营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NMP(锂离子电池制造材料之一)生产基地。企业总经理徐宜彬说,黄三角地区地大物博人员稀少,他的企业从当地购得100亩土地,从价格上讲,要比长珠三角地区便宜三分之二左右。
按照山东省的规划,10年内黄河三角洲将开发未利用地200万亩。滨州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苗福峰说:“未利用地是黄河三角洲最宝贵的天然资源,将这些土地平整开发出来,就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