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6月16日讯 明天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主题为“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中国主题为“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记者从省林业部门获悉,近年来土地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我省荒漠化(含沙化)涉及的土地面积仍有300多万公顷,超过土地总面积的20%,特别是在沿黄地区。近五年,我省通过工程治理,植树造林,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向轻度方向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改善。但是,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各地荒漠化土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和逆转现象。
在一些沿黄地区采访记者发现,引用黄河水形成的沉沙池及引黄河流、沟渠清淤形成的荒漠化沙化土地仍呈扩大趋势。
东阿县境内拥有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位山灌区,同时多次承担引黄济津任务,常年“沉沙输水”使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沙化土地已达七成。在东阿县姜楼镇王小楼村记者看到,大量清淤出来的沙土铺在周边村里的耕地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占用该村耕地4000多亩,全村1700多口人目前正常的耕地不过100亩。68岁的村支书张道成说,土地沙化后,一刮风便尘土飞扬,村民苦不堪言。后来县里号召在沙化土地上种树,连种了10年,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他认为,虽然是水利工程临时占用,但已占了50年。村民种树主要是为了固沙,经济效益不明显。当地老百姓为引黄作出很大牺牲,而目前沉沙池每亩补偿800斤小麦,清淤占地补偿400斤小麦左右,补偿偏低。
东阿县副县长姚炳辉告诉记者,全县有沉沙池5个,其中还耕一个,正在建设一个,由于一年一次的清淤,每年有1300万立方米流沙沉积在东阿境内,作为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占用大量耕地形成流动沙区,涉及8个乡镇163个村15万人,20多万亩耕地。后来市县出资对部分沙区进行平整,群众开始种植棉花、大豆等,但由于土地脊薄,风沙危害大,产量低而不稳,沙区人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不断恶化。2003年开始全县通过营造农田林网、客土改沙、灌木固沙、退耕还林等,沙区造林超过10万亩,比较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化土地的蔓延与危害。为了提高沙区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自2011年开始,他们开发了经济林和较适宜沙化土地种植的油用牡丹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发展林下油用牡丹近万亩,每亩增收在6000元以上。从今年开始制定扶持政策,计划三年内再发展5万亩。
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孙成南介绍,东阿模式值得推广。下一步针对沿黄荒漠化和沙化情况,我省将实行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采用生物和非生物工程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的模式,建设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沙区林场,形成多功能生态经济型发展区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