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第四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去年非遗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事项、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第二批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6月5日,在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省公布了最新的非遗和古籍保护成果。
“非遗保护工作要自觉融入到十艺节整体活动中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十艺节是展示我省总体文化形象的重要契机,“我们要不断创新、开拓思路,充分展示我省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8821项:四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
在最新公布的成果中,我省有136个项目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有85个单位被命名为第四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我省有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国家级名录153项,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1872项,县级名录6241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262人,市级传承人1460名,县级传承人3821名。”
过去的一年,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举办,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通过论证,青州开创非遗惠民新模式,济宁市实施“政府搭台,群众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等,列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事项。
3400余册:非遗保护出版成果丰硕
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编撰出版成果展正式亮相。这次展览分全省17市及省直计10个板块,共展出《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全省各地非遗优秀编撰出版成果近千册,展览通过文字、图片、优秀编撰出版物展陈等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近几年来我省非遗保护编撰出版的优秀成果。
据统计,在2005年至2009年开展的非遗普查中,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01万条,整理各类非遗项目4万多项。全省调查文字记录1999.7万字,录音记录5473.3小时,编辑各类资料3400余册,录制音像资料3万余盒,数字化非遗资料近40吨。
此外,省文化厅组织评选了首批“省非遗研究基地”,命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等7个单位为研究基地。同时,我省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版成果,在全省形成了关注、研究非遗的热潮。
28种:古籍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6月5日,我省举办全省古籍保护培训班,由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就古籍普查数据审校、数据格式标准及古籍管理方法等,为全省17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或古籍保护工作负责人、省直及各大高校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或古籍保护工作负责人等进行讲解。
在“文化遗产日”期间,省图书馆又通过举办“我爱古籍”系列活动,激发群众对古籍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其中,省古籍普查成果展共展出《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档》(山东部分)、2007-2013年全省及各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保护编撰出版成果等28种50册,全面展示逐步形成的集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四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
此外,为了激发公众对古籍的热爱及对古籍保护的关心,省图书馆“册府琳琅”展厅、古籍修复室分别举办了古籍书板印刷、线装书制作体验活动,读者可以亲手刷印古籍书板并制作属于自己的线装书。6月8日,省古籍保护中心、省图书馆还将举办“古籍‘品真鉴奇’活动”,聘请专家、教授现场鉴定民间古籍,以改善民间藏品的保存、保护状况。
10多个项目:陶器陶瓷非遗保护有进展
我省是陶器陶瓷大省,也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陶器陶瓷分布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陶器陶瓷文明。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省特意策划组织了省非遗保护陶器·陶瓷精品展,提高人民群众对陶器陶瓷类非遗的保护意识。
这次展览均为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陶器烧制技艺类项目作品,包括淄博陶瓷、章丘黑陶、日照黑陶、德州黑陶、枣庄砂陶、昌邑土陶、东昌澄泥、济南石家老陶、伏里土陶、柘砚制作技艺等10个项目,展出陶器·陶瓷技艺大师们的精品力作200余件。
据统计,我省已先后公布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等10多个项目为省级非遗名录,并通过命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优秀非遗传习所,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活动,不断扩大陶器·陶瓷类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陶器·陶瓷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