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特殊环境、经受特殊考验、执行特殊任务、做出特殊贡献的英雄群体——他们,40年如一日工作在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中,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3岁,然而他们的军功章却能铺满一条百米跑道,研发的成果令中科院院士赞赏不已;他们,就是被誉为“蓝鲸心脏守护神”的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机电专业官兵群体。
人人担重任,他们是勇于挑战的“开路先锋”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机电官兵守着动力系统,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丝毫错误犯不得。
高德海,一等功臣,是机电官兵中的“元老”,李瑞环同志曾授予他“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一次,上级下达了某型潜艇执行海上试验任务的命令。时任机电部门负责人的高德海默默地写好遗书,就钻进“蓝鲸”,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
从陆上备品备件的筹集到海上机械设备的运转,在他的带领下,潜艇机电设备一直是“运行正常”。系统管路记不清,不算合格机电兵。通过一寸寸摸爬,一次次遇险,他总结出了一套安全操作方法。当他和战友们钻出来时,个个都被碰得鼻青脸肿。
值得自豪的是,此次试验不仅创下了海军和潜艇史上的多个首次,还创造了潜艇最大自给力世界记录。
潜艇百人一条枪,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技术过硬的战斗集体!如何做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曾1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的时任某艇机电部门带头人韩黎宾有自己的“训练法”。在他的带领下 ,部门岗位合格率达到100% ,艇员达到了一人多岗合格。官兵们都说:“韩黎宾手下的队伍是最年轻的,但能力水平却是最顶尖的!”
铁肩担忠诚,肝胆履使命。一代代机电官兵怀揣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不畏艰难,敢于挑战,追求卓越,成为实现强军强国梦想的“开路先锋”。
个个有绝活,他们是善于创新的“中国达人”
潜艇是钢铁蓝鲸,其内置机械设备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据专家介绍,集中体现国家科技水平的潜艇,艇内各类设备数千台,仪器仪表上万件,指示灯数千个,大小阀门好几千,宛如一座水下科技城堡。
潜艇部队的机电官兵们在“科技城堡”里上演着一幕幕的“中国海军达人秀”。
苑广成有时为解决一个课题,他连续10天不离机舱,双眼熬得通红。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成功属于愿付出的人。苑广成研制出了某故障检测设备,一举打破了该领域的技术封锁。
某艇员队机电长吴占杰,今年41岁,已立过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现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如此年轻,缘何荣誉满身?2011年初,吴占杰带着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在内的10名技术骨干,踏上了“科研之路”。多次到相关技术厂家和科研院所“软磨硬泡”,寻求技术支持和援助。
创新是把利剑。他们挥舞这把利剑,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历时8个月,研制出某型模拟训练平台,大大缩短了人与装备的磨合周期。
代代有传承 ,他们是敢于忘死的“钢铁英雄”
洗过蒸汽浴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当蒸汽室雾气弥漫,温度超过50摄氏度时,一个健康人在里面坚持超过5分钟就会觉得胸闷气短,不得不出来透透气。这一幕曾在某艇真实上演,主角是机电官兵们永远的榜样——“黄继光式”的英雄孟昭旭。
当时,正值某艇执行任务,某管路突然发生了故障,炽热的蒸汽充满了整个舱室。“大家不要慌!都让开!”雾气中,刚刚当上副机电长的孟兆旭推开面前的年轻人,不顾一切地摸索到主机操纵台。凭着冷静的心态、无畏的勇气、精准的操作,消除了隐患。然而,他却因长时间吸入大量蒸汽晕倒在战位上,等他醒来时,身边的温度竟高达55℃。
忘我拼命的工作,过早得透支了孟昭旭的身体。45岁那年,过度的劳累,让他倒在了岗位上。像这样舍生忘死的事情在这一群体中间还有很多。3次冲进故障舱室疏散官兵、抢修设备,2次因温度过高和吸入有毒气体而晕倒的原杰;不顾风大浪高,数次从上甲板往返故障舱室的詹武军;身患肾结石,放弃药物治疗,反复要求医生提前给他做体外碎石手术的倪江……
传统不是传说,是传承。正是一代代机电官兵自觉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传统精神,不顾个人安危,护卫“蓝鲸”在惊涛骇浪里纵横驰骋,在波谲云诡中雷霆出击。
家家有佳话 ,他们是甘于奉献的“民族脊梁”
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面对父母和家人,他们心有歉疚;而面对祖国和人民,他们问心无愧!
翻开某艇员队机电班长徐吉华的结婚证,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张结婚照,这哪是夫妻俩一块照的,分明是从两张不同照片上剪下的大头像硬拼在一起的!
原来,老徐结婚时,农村经济不发达,条件很有限,照一张黑白照片要一周后才能取出,只有7天婚假的他根本等不及,于是两口子各人拿出一张一寸照片就到镇上民政局登记了。
一本特殊的结婚证在民政人员的“关照”下领到手了。就是这本结婚证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夫妇俩在武汉住宿登记,旅社服务员在办理完住宿手续后偷偷报了警。民警怎么也不相信这证是真的。直到电话打到徐吉华所在单位。
在机电官兵群体中,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了:“妻子生产,丈夫远航”,这一情况每次出现,总是让人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他们家家有佳话,他们是甘于奉献的“民族脊梁”! 文/图 本报通讯员 米晋国 王庆厚 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