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山东大店村13年"疯狂的口罩"致富路

来源:东方早报2013年4月9日【评论0条】字号:T|T

山东省胶州市大店村一家口罩厂内,一村民正在包装各式各样的口罩。山东省胶州市大店村一家口罩厂内,一村民正在包装各式各样的口罩。
 民用医用口罩界限模糊让大店村“占了便宜” 民用医用口罩界限模糊让大店村“占了便宜”

  进入21世纪后,大店村的口罩业“意外”进入了暴涨的黄金期:23户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户;产量由800万只暴涨到9亿只,最高年增100%;产值由670万元飙升到11.1亿元,最高年增达350%;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这轮长达13年的暴涨其实是“沾了空气的光”。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承认:搭上了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的顺风车。

  一个原本平静的口罩产业,在过去的13年里,历经了爆炸式增长。在这波爆炸式增长的大环境下,还催生了一个口罩生产专业村——胶州大店村。

  2012年,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大店村,口罩年产量达9亿只,实现产值11.1亿元,占据全国民用口罩80%以上的市场,2012年12月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口罩生产基地。

  大店村的口罩业始于1988年,靠“兰州的风沙”起家。历经了1990年代的缓慢增长,在进入2000年后,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相继来袭,为口罩的增产送来了持续“利好”,最终催生了大店村发家致富的神话。

  在“疯狂的口罩”持续13年的强大生命力面前,曾经名噪一时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等都弱爆了。口罩的疯狂,形象且生动地反映出了21世纪以来,中国所遭遇的令人担忧的生存环境。

  缘起:

  “兰州风沙”带来商机

  还没到达村口,早报记者远远就看见了一排排口罩生产厂的标牌与厂房。待走进村子,发现几乎每条胡同都分布着两三家口罩厂,厂里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大店村的村支书姜永福说,大店村有712户2200人,其中就有300多户在做口罩生意;而该村第一个做口罩生意,并最终引导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的,是一位名叫姜义锡的老人。

  3月9日上午,早报记者叩开了姜义锡的家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了出来。他就是姜义锡,现已77岁高龄,牙齿只剩下两颗门牙。

  姜义锡55岁之前一直在村里务农。他说,没做口罩生意前“没有吃,没有喝”。1988年,当南下广东打工的浪潮来袭时,他却选择西进,揣上100多元的“盘缠”,带上邻居姜桂才和姜子光,坐上火车去兰州投靠自己的姐姐。

  在兰州,姜义锡发现“口罩生意不错”。“兰州的气候不好,经常刮风沙,那边的人干活时经常戴口罩。大街上四根带子的简易口罩售价1元钱,抢手时能卖3元钱!”姜义锡说。

  姜义锡发现商机后立即返回山东老家,一打听成本,就给“吓”到了:一个口罩的成本竟然只有1毛4(0.14元)。既有广阔的市场,又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姜义锡遂下定决心:贩卖口罩到兰州去。

  最终,姜义锡和姜桂才、姜子光3人筹款900多元,在青岛一口罩厂购买口罩后,到兰州贩卖。现年71岁的姜子光说:“口罩进价2毛,运到兰州卖2毛5,一个口罩赚5分钱。”

  在1980年代后期,5分钱可以买半个面包。

  姜义锡记得3个人每人扛着一麻袋口罩(共3万-4万只)挤上了去兰州的火车,颠簸了两天两夜,运到了兰州,将口罩批发给当地的小商贩。

  姜义锡说,口罩出奇好卖,一般一个星期就可卖光,每人能赚200-300元,最高时赚到500元。而姜子光回忆:“没想到只用7天就卖光了,共赚了1200元。我都被吓到了,在家干体力活一天最多赚5元钱,这一星期赚的等于我们一年的钱了!”

  3人当年就跃升为“万元户”,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姜子光告诉早报记者:干了两年,赚了3万元。

  在贩卖口罩时,姜义锡发现生产口罩不需多少技术含量,“就这么几片布,为什么不自己做?”于是他决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初,姜义锡花费10800元自购了编织机和毛线,和老婆儿子一起在炕前生产口罩。而姜桂才与姜子光,也各自筹集几万元购买设备开起了口罩厂。

  3个人再次尝到了甜头。姜义锡回忆,开厂后每年利润至少1万元。姜子光父子三人做到2000年,一共赚了50万-60万元。而姜桂才一家在1999年花了几万元盖了新房,2003年买了一辆价值6万元的面包车。

  暴涨:

  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

  姜义锡告诉早报记者,1988年他发现口罩的商机后,曾回村号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最终却只得到了姜桂才和姜子光的响应;1990年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想邀人入伙,却总碰壁。

  “当时胶州这边环境还可以,风沙也不大,没人戴口罩,当时村里人对口罩业大都心有疑虑,自然不愿入伙。”姜义锡说。

  然而,当姜义锡、姜桂才和姜子光靠着小小的口罩致富,还是在村里引起了震动,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1992年,姜秀彬、姜永福等5人开始自己加工做口罩,成为大店村第二批口罩人。

  在姜秀彬等人的记忆中,1992-1999年大店村的口罩业一直在缓慢发展:口罩的销售地基本是西北(防风沙)与东北(防寒);每家口罩作坊的年利润在2万-3万元;口罩作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停滞在十几家。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大店村的口罩业却“意外”进入了暴涨的黄金期:23户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户;产量由800万只暴涨到9亿只,最高年增100%;产值由670万飙升到11.1亿元,最高年增达350%;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早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这轮长达13年的暴涨其实是“沾了空气的光”。而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承认:搭上了沙尘暴、非典(SARS)、禽流感、雾霾(PM2.5)的顺风车。

  2000年,当数场沙尘暴袭击北京肆虐北中国时,大店村口罩大批量挺进了北京城,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首次达800万只,产值670万元;也是在这一年,胶州市官方开始有了大店村口罩业的数据统计工作。

  2001年与2002年,沙尘暴侵袭北中国的脚步不止,而大店村的口罩生产也走在快车道中:产量1100万、1760万只,产值分别为900万与1300万元。

  2003年,大店村的口罩首次卖到了脱销:暴发于2003年的非典,既是灾难,又是机会;当年6月前,村里的口罩就卖脱销了。

  村民姜立一告诉早报记者,“(非典期间)来进货的人多到数不胜数,进村就高喊有多少要多少,我们都是做完一批卖一批。”而据姜瑞涛的妻子回忆,“我和两个工人,从正月做到4月,一共做了6万只口罩,全被抢(买)走了。手里的活儿实在是忙不过来,都不敢多接订单,怕得罪客户。”

  姜秀彬称,2003年全国上下缺口罩,村里23家口罩作坊里,已卖到无货可卖。这一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数据暴涨到2800万只,产值2000万元。

  姜秀彬说,经过2003年的洗礼,大店村“口罩村”在2004年粗具雏形。这一年,村里成立了大店村口罩协会,口罩作坊由23家暴增到80多家,出现了运输、织布纺纱、口罩包装产业链,甚至卖手机卖机票的都来大店村开店了。

  口罩厂规模的倍增带来了产量的大爆发。数据显示:大店村2004年生产口罩5000万只,产值达7000万元;2005年,这一数据增长到7800万只与1.1亿元。

  2006年,因禽流感的来袭,大店村再次火了一把。姜秀彬记得,这一年下半年,禽流感四下蔓延,引来了各地的客商。他回忆:义乌来的一位客商堵在村口,收走了村里所有口罩,此后还是赖着不走,等着收购下一批出炉的口罩。姜瑞涛说:一个星期,就卖出去了十几万只口罩。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的数据定格在1.1亿只,产值2亿元。

  然而,在历经禽流感的冲高后,2007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并没有出现下滑,反而依旧“高歌猛进”。2007年,产量2.2亿只,产值3.5亿元;2008年产量3.6亿只,产值5亿元;2009年产量4.8亿只,产值6.5亿元; 2010年产量6亿只,产值8.2亿元。

[1] [2]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