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字会旧址上如今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曹莫
饮虎池济南人很熟悉,但与它隔泺源大街相望的上新街可能没多少人知道。这是一条隐藏在闹市背后的静谧街巷,汇集了济南“万字会”、英式洋楼、景园门楼、田家大院等众多老建筑,一步一处。如今这些老建筑里,部分已年久失修,甚至挂上了“危旧房屋”的牌子。
450米老街北低南高 寓意“步步高升”
上新街北起泺源大街,与饮虎池相望;南至文化西路,与青年西路相接,全长450米左右路宽不过三四米,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
据相关记载,上新街形成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约百年历史。由于地势北低南高,从北向南走有“步步高升”之意,所以被称为上新街。据了解,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即半边店街)、上新街棚户区并入,统称为上新街。最繁华的时候,这里名流政要云集,曾居住着著名学者、政府高官、洋务代办、民族企业家等,文学家老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等均有故居在上新街附近。
时隔百年,芳华不再,如今的上新街两侧建筑外墙已重新粉刷过,色调整齐划一,显得干净素雅。这条曾是老济南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老街,被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和宽阔平坦的城市主干道抢占了“风头”。
英式红砖洋楼如今只剩两三家住户
400余米的上新街上,老建筑云集。沿上新街南头向北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小巷西侧的一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外侧被高3-5米的砖墙围住,南侧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它的身份——济南“万字会旧址”。碑上还显示,其是2006年5月由国务院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围墙内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地。
道路东侧有一处上新街108号院。这是一处2层英式红砖连体洋楼,外部通体红砖。进入楼内,走廊区域的地面和楼梯均为木质,踩在上面“咚咚”作响,楼梯台阶中间位置已(得发亮。楼内有七八个屋门,几乎都上着锁。如今这里只剩下两三家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