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济宁乡医为村民治病35年 医药费欠条攒一鞋盒

A-A+2014年6月3日07:46齐鲁网评论

  齐鲁网6月2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真相力量》报道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偎泉村的乡村卫生所里,有这样一只鞋盒,它见证着一个人从年少到半百的人生轨迹,承载者一个家庭35年一路走来的别样情愫,也诠释着这个人世最质朴无华的仁爱无疆。

  在《论语》的512个章节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汉字,达到了105次,这个汉字就是仁。《论语 颜回篇》有一段关于仁最简单的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不同的儒学经典又在不同的论述中给予了仁更多地诠释。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这些关于仁爱的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一贯而来的仁爱思想,在当代,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涵义呢?

  济宁市泗水县苗倌镇偎泉村座落在一片大山脚下,村庄远近有二十几座山头,山头不高,却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让人感受到与世无争的宁静。偎泉村卫生室是这片被大山环绕的区域中唯一一所医疗机构,它的职责是为附近8个村庄、1892位乡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刘庆民是这所卫生室唯一的乡医,他每天都要往返几十里地在这8个村庄来回奔波。

  刘庆民:“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任民办教师,当时山区的条件比较差,也没有医疗条件,得出去一二十里地才能找到医生,一来一回需要五六个小时。有孕妇难产的当时大出血,当时村里没有医生,来不及,扎个架子抬着去城里,结果死在路上了。”

  1978年,由于感同身受山村求医的艰难,刘庆民几经犹豫最终决定弃文从医,开始了他长达35年的乡医生涯。然而,很快,刘庆民就发现这个职业远没有他想象地那样简单。

  刘庆民说,当时山村的条件非常差,慢性病都看不起,没有钱,有的病号卖猪卖羊来代替医药费,有的就不给了,一次两次,接二连三的就这样。

  在泗水县苗倌镇偎泉村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子里,贫穷让这里的许多乡民几乎无力支付医药费,硬抗着和欠账看病成为他们日常对待疾病的两种基本方式,而天生善良的刘庆民选择了后者:为没钱支付医药费的乡民们先行治病。

  患者张守志老人的老伴说,“在县城医院动手术得好几万,一说好几万,咱没钱了,千把两千的都得借,我就寻思这怎么治啊? 就回家了,回家来让刘庆民给看,他说你别愁得慌,没钱也不碍事,没钱也给看,我没钱,没钱也得给你垫。”

  这样的经营方式,让诊所甚至无法自给自足,妻子包现云用养殖种地换来的收入来贴补诊所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刘庆民开始不得不时常借钱进药,然而不断的赊账治病又让这个缺口越滚越大,刘庆民一下子就陷入了这样的债务怪圈。在这个越箍越紧的圈中,本来应该相对富裕的乡医之家成为远近几个村子里的穷户之一。

  刘庆民的儿子刘壮说:“我上初一的时候,刚开学老师让交学费,一共126块钱。然后老爸就出去借钱去,跑了三家才借了八十多块钱。”

  刘庆民的妻子有时也会劝丈夫去问欠账的人要钱,但是在刘庆民看来,看病的乡民都很熟,都是自己的老病号,家里的条件有钱没钱都能摸得清,人家有钱能不给么?刘庆民坚持认为,乡民们有钱自然会来还债;如果他贸然去讨债,会逼得欠债的乡民拆东墙补西墙地借钱还他,他于心不忍。三十五年来,他从没因讨债而登过任何乡民的家门。

  刘庆民:“当时我宁愿借钱去我不会去给他要账去,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他只要有钱就会给我,他确实没有钱。”

  刘庆民习惯将赊出去的医药费账单都放在鞋盒里,三十多年里,一些账单散失了,一些被岁月损毁了,而保留下来的这部分也盛满了满满一鞋盒,“这里保存账单的也得接近八九万。”但是刘庆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可怕的梦靥开始悄悄地侵蚀着这个勉强支撑的家。2010年5月,刘庆民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

  儿子刘壮得知这个消息时候,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这个家完了。刘庆民的妻子也没少流泪:“家庭条件刚好这么一点,他就得这两次病。 我说难道就是这样的命么?我说一旦没了你我怎么过啊。”

  悲痛中的刘家人决定,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为刘庆民治病,为了筹钱,妻子找遍了所有可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万般无奈的包现云想到了最后一招——讨债,但是这遭到了刘庆民的反对,“人家有钱人家都知道还。咱有病知道没钱看了,人家有病呢?”

  不久,又背负了新债务的刘庆民出院了。为了让这个乡民们依赖多年的诊所不至于后继无人,2013年2月,刘庆民把在曲阜中医药学校学习高护的儿子和儿媳都叫回了家帮忙。而他自己,在经过了短暂地彷徨之后,又像三十五年来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所做的一样,背起了他爱心的医药箱。

  记者问刘壮,如果爸爸老了干不动了,你自己经营这个诊所,你还会这样干嘛?刘壮坚定地说:“会啊”。

  临行时,刘壮告诉记者,父亲的鞋盒也许会被慢慢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自己的鞋盒才刚刚打开它懵懂的盖子,后辈们关于鞋盒的故事也会长传不衰。浓缩在鞋盒里的爱因其代代传承才更显厚重深远,延续在历史中的仁因其代代传承而历久弥新。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