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

A-A+2014年5月14日13:35山东省艺术馆评论

  德州市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杂技活动广泛活跃,人才辈出,素有“杂技之乡”的美誉。圈内盛传“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宁津杂技的地位可见一斑。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汉代文献《汉书》、《史记》中已有关于它的记载。唐宋元等朝,宁津杂技得到很大发展,至明代,活动日益活跃。当时,宁津县黄家镇的杂技古会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黄家镇杂技古会从农历八月份开始,至十月份结束,九月是古会的盛期,因此又叫“九月会”。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或切磋技艺,或收徒组班,或买卖道具,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当时黄家镇杂技古会已成为辐射全国的杂技活动中心,杂技界流传“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到了清代,宁津杂技达到兴盛。清光绪年间,慈禧在京城大摆72道皇会,宁津县野竹李村艺人张表演的“顶竹杆过城门”绝技位列72道皇会之首,震惊了紫禁城,宁津杂技名闻天下。解放后,宁津县的杂技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普及性更为广泛。在宁津县的“西三社”(张鳖乡、西塘乡、大曹乡)是“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儿。”仅野竹李村240户人家就有180多户演练杂技,就连杂技界的行话“春典”,也成了当地人的方言土语。

  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表演形式和方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杂技门类和派别。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在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其演技更是以“惊、险、奇、美”而闻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