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越来越多的青漂一族收起一年的疲惫,打点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在春运回乡的人潮中,记者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在青岛打工已有20年的河南人侯新昂、写书记录岛城零工生存状态的滨州人孟令新和出生于1989年的陕西新生代农民工马强,通过他们的经历透视青漂的生存状态。
除了旅途中的舟车劳顿,每次回乡,谈起在青岛的城市生活,总少不了谋生的艰辛。对于侯新昂、孟令新、马强们来说,这座城市既带来挫折和迷茫,也酝酿梦想和希望。他们走出遥远贫困的家乡,走进陌生的城市,在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中辛苦打拼,期待梦想有一天能真正在青岛生根发芽。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追寻那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进城这条路,还要走多久?
■返乡一年中最幸福的事情
1月22日,侯新昂带着妻子坐上汽车,返回河南南阳老家。春节回家前的几天,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他和妻子跑到台东,花几百元给孩子挑选了两件过年穿的新衣服,又去超市买来各种玩具和零食。他们印象中孩子的模样,还停留在一年前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中。而在电话里,父母告诉他们孩子又长高了。他们担心,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新买的衣服会不合身。
尽管要忍受拥挤的春运,在过去20年里,不管挣多少钱,每到春节,侯新昂都想回家过年,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回家的机会。1997年,他在青岛待了3年之后,第一次坐上火车回家过年。那一年,他提前两天就到火车站售票厅排队,才买到一张座票。从窗户爬进车厢之后才发现,能上火车就已经很幸运。座位早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他只好在过道里睡了一晚上。之后,青岛开通了直达南阳的汽车,回家的车票才不再千金难求。
过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跟家里人坐在一起,“炫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而那些经历过的困难,却从来不愿提起。侯新昂还记得刚来青岛的第一个春节。那是1994年,年底的时候,17岁的侯新昂正准备买一些青岛特产带回河南老家,工地老板却拿着拖欠的工资跑了,干活的人一分钱没有领到。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他和几个老乡只能待在工地。除夕的时候 ,他们看着春节晚会,商量着一起包顿饺子吃。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包饺子。侯新昂说,当时他们凭着印象,把面团拍成一张饼,然后把肉馅包起来。每人都吃了一大盘之后,才发现饺子没有煮熟。“当天晚上就发烧,拉肚子,一直在床上躺了四五天才好。”侯新昂说。直到三年后,自己在青岛工作稳定了,才买了一张春节回家的车票。
1月20日,25岁的马强也坐上了回陕西渭南老家的火车。有了多年春运回家的经历,他不愿意再带着大量行李挤火车。一周前,他把在青岛买的茶叶和海产品通过快递寄回家里。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到西安,后来去了广州,去年又来到青岛打工。在外面漂泊了九年,无论车上多挤,每年春节他都会准时回家过年。
今年,马强轻松抢到了回家的车票,可他远在广州打工的妹妹却没有这样幸运。马强发动身边的朋友帮忙,每天准时等着放票的时间,连续等了十天,才帮妹妹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马强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能够过个团圆年。来青岛一年后,马强学会了电子商务 ,发展前景还不错,这也是让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情。马强希望,在未来三年内买上房子,然后将父母接过来一块生活,在青岛定居,再也不用为春节回家发愁。
当侯新昂和马强已经回到家乡准备过年时,37岁的滨州籍农民工孟令新还在忙着打一份零工。“单位已经放假了,反正现在回老家也没事 ,朋友在世园会那边给我找了个零活,一天200块钱。”孟令新说,他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帮一个施工队安装雕塑。
孟令新已经在青岛工作了接近7年,现在他每月有2800元的稳定收入,闲暇时还会去劳务市场打零工。在青岛,他结交了很多同样喜爱打工文学的朋友,希望能留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令他苦恼的是,留守在家的妻儿生活上面临各种不便,把他们接到青岛,又要面临高昂的生活成本。
每年过年回家,孟令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买礼物。去年回家的时候 ,他给儿子买了一把玩具枪。儿子今年已经上小学,孟令新还是给他买了各种玩具。“要过了正月十五再回青岛,多留出一点时间在家陪陪孩子,”孟令新说,因为长时间不见面,儿子见了自己有一种陌生感。尽管心里很难受,但为了养家糊口还是要出来打工。
■漂泊从农村拥向城市
每年春节,像候鸟般往返于青岛与老家之间,这样的生活,侯新昂体验了近20年,孟令新也有近7年的经历,年轻的马强则是第一次。这样的候鸟生活,源自他们与青岛这个城市的结缘。
1994年,17岁的侯新昂踏上了郑州到青岛的火车,跟随同镇的人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彼时,我国正值第二批农民工进城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青岛于1994年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青岛需要的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
夹在农民工进城的浪潮中,侯新昂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从火车站出来,坐上开往城阳的大巴车。车到站后,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跑到机场,看了3个小时的飞机。此后的几个月,只要在工地上干完活,他都会坐到机场外面的空地上,看着一架架飞机不断地起飞、降落。回忆起刚来青岛的情景,侯新昂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对于这座城市,他开始有了很多的想象。
相比侯新昂年纪轻轻便来青岛闯荡,孟令新来青岛之前曾在济南有一份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1998年 ,孟令新中专毕业后,先是到济南市玻璃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他被调到济南市鲁泉水泥厂,出任办公室主任兼团支部书记。也正是由于这份工作,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0年,5000元就能在济南办理一个城镇户口。当时正好赶上单位盖集体房,每平方米600元。不过,由于担心房产证办不下来等问题,他并没有买房子。“自己错过了留在城市的一个机会,”孟令新说,2004年工厂倒闭,只能回滨州老家种地。从一名工人又重新变回一个农民,孟令新有些失落。没过多久,他就到滨州市找了一份工作。但他发现,那里并没有实现文学梦的土壤,在别人的指引下,他辗转来到了青岛。
2007年,孟令新刚到青岛的时候,认识的人不多,也没什么门路。听说打零工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就一个人跑到四方长途汽车站附近的劳务市场找活干。孟令新说,打零工的缺陷就是非常不稳定,经常几天都接不到活。但他并不灰心,因为在青岛能实现他的文学梦。孟令新说,新生代的农民工多了一些浮躁,总是从一家工厂跳到另外一家工厂,不愿沉下心来把一份工作做好,难以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但同时,他也很羡慕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家庭以及生活的压力,可以快速融入这个城市 。
出生于1989年的马强,就是孟令新羡慕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这是一个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大约1个亿,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外出闯荡,在城市里接受“成人礼”。在春运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和大学生及年轻白领相比,他们有着同样青春的面庞、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梦想。
2004年初中毕业后,马强就开始打工,跟着老乡学开车,在机械厂当学徒……因为受不了每个月不超过500元钱的工资,马强开始想出去闯闯。2009年春节回家,马强遇见了一个在广州打工的朋友。那位朋友把广州描绘成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工作好找,待遇很高。在广州,马强度过了自己打工岁月的野蛮成长阶段。“看到哪家工厂的工资更高,就马上跳槽到那一家。”马强说,“这些工作都是最简单的体力活,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2013年初,马强经同学介绍,从广州来到青岛的一家电子厂,每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
■奋斗为了留在这座城市
来到青岛只是第一步,要想在这个城市留下来,每个人都需要艰苦奋斗。
查看评论 2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