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北风萧萧,雪花飘飘,我们需要一个家,一个温暖避寒的家。或许你很难想象,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冬日面临挨冻受苦的窘境……
故事
坚守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她在默默勉力支撑
十几年前,在五里牌坊西街的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住着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对出生时前后只差3分钟的双胞胎兄弟。虽然这个家庭贫寒,但经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房子里只剩下妈妈韩登俊、15岁的哥俩,还有几乎失去光感的73岁的爷爷。老的老、小的小,全家就靠韩登俊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所有重担。全家每月的收入来源,是她在某公司做保洁员的微薄工资和公公的退休金。
10月28日一早5:00,韩登俊睁开睡眼,一阵凉气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两天一天冷过一天,韩登俊不得不开始为买煤钱犯愁。想到这里,她深吸一口气,不禁又打了一个激灵,摸着黑起床为一家四口准备早饭。“一般炉子要等到下雪的时候才会生上火,毕竟烧煤是笔不小的开支。”韩登俊说,她总想着能从自己的午饭中省出一点儿,免得让孩子和老人受苦。
每个工作日的7:30之前,韩登俊一定会赶到工作地点开始一天保洁工作,在她看来自己时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是痛苦逼出来的。单位知道韩登俊的情况后,对她多了关照。“别看现在家里什么都有,都是一点一点捡回来的。”韩登俊指着儿子用的写字台对记者无奈地说,别人家替换下来丢在路边不要了,她就拉回了家,擦干净后再让俩孩子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我的公公、婆婆全是盲人,那几年的冬夜更加难熬。”韩登俊说。如今看着个头已超过自己的两个儿子,韩登俊总忍不住感叹时光流逝,“多亏街道办对我们的帮助,要不日子真过不下去了。”韩登俊说。“我虽然看不见,但是我知道俺儿媳妇守住这个家太不容易了。”韩登俊的公公张瑞鑫说,10年来一直是韩登俊一个人守护着整个家,不离不弃。
故事
苦撑
为疾病所累,天凉了,他们还没凑出买炭钱
27日下午3点多,阳光依然很好,但寒风还是会时不时钻进人的脖子,让人忍不住裹紧衣服紧走几步。于法强站在家门口不由长叹一口气,他担心在外摆报摊的妻子和才上小学的孩子以后会不会被冻着。
2003年被查出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后,于法强开始了漫漫治疗路。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免疫系统的病治疗得差不多了,他的双腿却开始不听使唤了。钻心的疼痛持续几年后,2011年,他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从此失去劳动能力。
“医生要求我使用双拐,可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于法强说,每天靠着药物度日的日子让他内心充满了压力,毕竟自己不能外出工作了,全家的重担就全部落在妻子和她那个报摊上。
走进于法强的家,有不少饮料、矿泉水等货物堆在屋里———为增加收入,于法强的妻子在报摊上还卖些饮料等物品,这些也是全家人生活支出的来源。于法强家的碗橱里还有半碗吃剩下的菜,这是要留着晚上吃的,在他们家里,剩菜从来不舍得倒掉。
一家人的冬天都要靠烧“土暖气”度过,可因为舍不得烧煤,炉火总是不太旺,暖气片也不过温热而已。为此,于法强和妻子把他们的双人床和孩子的小床都紧靠在卧室的一片暖气片旁,“靠着暖气片多少能沾点热气。”于法强说。
全家吃喝以及他的药费全要靠妻子的这个报摊,眼看天气越来越凉,两口子还没凑齐买煤的钱。“得等等,得等到煤炭降价的时候才舍得买上 1吨煤烧烧。”于法强说,“寒冬里看着孩子放学回来冻得小脸通红,进了家还好久暖和不过来心里就隐隐作痛”。
故事
积攒
修车铺生意不好,老两口捡柴火备过冬
27日中午,陈长秀和刘和平正在给一辆自行车修补轮胎。气温还没降到零下,可陈长秀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毛裤,冠心病、关节炎让每天服药的她身体虚弱。
从2001年开始,在街道办和街坊四邻的帮助下,陈长秀和丈夫在南辛庄东路的小胡同里开起了这个修车铺,从此他们的家安在这个仅20平方米的小屋里。如果不是刘和平指点,没人会注意那个被放置在门口的铁桶就是他和患病妻子取暖的工具。
“这是前几年我用泥巴和铁桶糊起来的,这样捡来的柴火也可以烧。”刘和平说,由于家里没有暖气片,他们老两口的冬天就靠围着这个自制的炉子过日子。虽然修车铺每天早晨7:00就开张,但由于生意不好,老两口从来舍不得买煤块烧。“我们出去遛弯的时候,遇到伐树的,就捡几块木头攒着,每年都是等着卖煤的卖剩下了再买,这样能便宜些。”陈长秀说。
老两口没有儿女,街坊四邻看两人可怜总会帮衬一下。“我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是邻居送给我的。”陈长秀指着堆在家里的衣服和挂在墙上的包对记者说:“这都是好心的邻居给我们的,要不我们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地上几块已经开始腐烂的南瓜是老两口未来数天的伙食,“前几天我们吃的一直是自己偷偷种在铁路边的蔬菜。”陈长秀说着摇了摇头,这个冬天,她和老伴依然要靠烧捡来的柴火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