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2日刊发了《六旬环卫工收养弃婴九年》的报道,周村环卫工人鲍泽文9年前收养了一个弃婴,因为孩子九岁了还没有落户,去相关部门开证明却多次碰壁,让这对父子十分无奈。报道发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各部门帮助下,24日,孩子终于顺利落户。
本报9月24日讯(记者 谭文佳) 24日,本报持续关注的“黑户”男孩鲍学成终于顺利落下户口。
鲍泽文一直独身,孩子学成是他偶然在地里捡来的,两人相依为命生活了9年。由于一直给孩子落不下户口,摆在鲍泽文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把孩子送到福利院,这样做既能解决孩子的户口问题,又能减轻鲍泽文的生活压力;另外一条就是按照《收养法》相关规定,鲍泽文在开具相关证明之后,将孩子户口落在他的名下,但鲍泽文从此将不再享受五保待遇。据孩子所在学校东塘小学的老师安秀菊介绍,学校也一直关心孩子的落户问题,有许多热心老师提出可以帮助鲍泽文一起抚养孩子,解决孩子落户,也有许多爱心人士曾建议鲍泽文把孩子送到福利院,但这些都被鲍泽文拒绝了。不善言谈的鲍泽文只说了一句话:“不想跟儿子分开。”而一直沉默的孩子也突然告诉记者:“我要和爸爸在一起。”
为了帮这对父子圆落户梦,24日上午9点,记者跟随淄博阳光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马恒刚来到周村区计生委,了解情况后,计生委工作人员表示,“像这样的特殊情况,可以为他们开辟特殊通道,只要有区政府、镇、村还有村民的盖章证明,即可为鲍泽文开具没有子女的证明,可以收养孩子,孩子也可以落户了。”记者随后又陪同鲍泽文父子先后来到其他需要开具证明的单位,在了解了鲍泽文的经历后,工作人员都表示愿配合我们帮这对父子圆梦。最后经过各方努力,孩子终于顺利落户。看到孩子的落户问题终于解决,眉头紧锁的鲍泽文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长大送子当兵 将来回报社会
户口问题解决了,孩子未来的生活成为大家又一关心的问题,面对以后的生活将如何继续,鲍泽文告诉记者,要让孩子专心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可以送孩子去当兵,将来报效祖国,回报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马恒刚告诉记者,鲍泽文的选择在情理之中,毕竟父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他们从开始资助这个孩子到现在,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每次都会有新的转机帮他们克服这些难题。今后,淄博阳光公益组织会继续资助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好好学习,上初中、高中,争取能够上大学。
本报记者 谭文佳
往事回首
六旬环卫工人 收养弃婴九年
2004年2月17日早上,周村南闫村一环卫工人鲍泽文正要到地里看庄稼,当他走到周村区城北中学东边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个小婴儿。“孩子看上去也就刚满月,小手小脚都被冻得变了色,我就赶紧先把孩子抱回了家,毕竟这是条人命啊!”鲍泽文告诉记者。
就这样,鲍泽文收养了这个孩子,并为其取名鲍学成。自2007年3月,鲍泽文踏上为孩子落户之路,但却屡次被相关单位拒绝,而理由是鲍泽文没有抚养能力。
为了帮鲍学成落户口,全村以联名按手印的形式,承认鲍学成是鲍泽文的养子,同时也是村里的一员。当地派出所也表示,愿意为鲍学成落户提供相关证明。
“孩子挺听话,经常会陪着我一块去打扫卫生,还经常抱着我撒娇,我们是真的分不开,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落个户口,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鲍泽文无奈地说。 本报记者 谭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