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8月19日讯 据山东卫视《调查》报道,又一年考研季即将到来。记者近日发现,考研补习班悄然火爆,培训机构纷纷打出“保录取”“签约通关”“不过退费”等广告吸引眼球。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考研“保过班”,谁来上课?又如何“保过”呢?
聚焦天价考研“保过班” 天价学费用来“公关”?
记者来到一家名为“新祥旭”的考研机构,以大四学生名义咨询“保过班”。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考北大保录取20万元,人大18万元。未录取退费8万元。”对20万元的“天价”培训费,“新祥旭”将提供6名老师240课时的一对一辅导和16周公共课辅导任选,以及复试公关、联系导师和调剂服务。在这些项目当中,“复试公关”最让人想入非非。记者问“复试公关可以见复试老师吗?”工作人员答,“我们保证你见到复试老师,如果面试时这个老师不在你分的组,他会跟其他老师打招呼。”
记者咨询另一家培训机构--文都考研。考人民大学研究生保进复试的培训费是4.78万元,但保录取要收费12.8万元。当记者询问保录取的收费减去培训费剩余的8万余元是什么费用时?文都考研一位张老师回答:“这是‘渠道费'。单上课程不会这么贵。但我们要帮你联系导师和调剂。”记者询问更多细节时,张老师变得讳莫如深。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培训机构以“独家人脉”“秘密资源”等字眼对自己的高收费进行注解,给考生留下想象空间。不少人觉得项目收费越高,服务就会越“超值”。那么事实如何呢?北京市一位曾在考研“保过班”做过老师的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有些机构所谓的“人脉”,就是找到某专业老师在读的研究生或者助教,通过他们获取老师讲义、最新研究动态等信息,只有极个别的可能通过这些学生联系到导师。但“新祥旭”工作人员承诺:他们曾经安排多名考生与老师见面,并将约见过的大学名师的姓名告诉了记者。
究竟谁来上课?谁编教材?
一些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报“天价保过班”,是冲着机构宣传的优秀教师资源、多年教材研发能力等。那么,事实如何呢?记者在“新祥旭”了解到,代课老师大多是在校研究生。一位曾在“保过班”担任公共政治课老师的在读研究生小曼告诉记者,自己2012年曾给一个学生一对一辅导公共政治。10个课时机构给1200元报酬。“相比学生2.98万元的学费,他们给我的报酬是非常少的,但我只当勤工俭学来做。”小曼说,“我对考试并没深入研究,而且当时才读研一,专业知识也有限。”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曾为“保过班”代课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培训机构通过“人人网”的学校描述找到了自己,问愿不愿意代课,每小时60元。上岗前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等进行测试,只是简单的培训。这位研究生说,“我们能做的只是’锦上添花‘,能否考过还得看学生自己。”
记者了解到,除了兼职的在校研究生,一些考研机构会安排少数自己认定的“名师”进行授课,但名师授课的收费也会水涨船高。研究生代课成本低,教材研发是否投入多呢?小曼告诉记者,不排除有机构投入资金研发教材,但自己所在机构的教材是机构内部员工和包括她在内的研究生编写的。甚至一些专业课的预测题,也是研究生借助网络等手段拼凑的。但考研机构发给学生时会宣称是专业机构编的。
“保过不过”退费不易
“渠道公关”“专业押题”“通关保过”这些如雾里看花的承诺,挑起了一些考生的兴趣。记者在“新祥旭”了解到,确实有人花数十万元报名“保过班”。然而,如果未被录取,退费却不容易。一位报过“保过班”的网友说,所谓的退费,退30%还可信,因为机构也不赔钱。如果说退100%,合同里面肯定有陷阱,让你退不了。研究生考试年年开展,每年都有学生因为“保过不过”而大呼上当。2010年,北京市一位花费9万余元报名“保过”的考生因为退费问题和培训机构对簿公堂,才最终获赔。
天价考研“保过班”打出的口号天花乱坠,为什么一戳即破的“骗局”总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报名,培训机构的“保过”承诺到底“保”过了谁?记者在采访总结了其中的四大蒙人“猫腻”。
天价考研“保过班”蒙人“四大猫腻”
猫腻一:“保过”误区
一位在考研培训机构有代课经历的培训老师向记者透露,“保过班”就是抓住了考生对“保过”理解的误区。一些学生看到“保过”自然会以为培训机构会提供一些“额外”资源,然而培训机构内部所说的“保过”其实是:今年没有过,要么保你明年过,要么退学费,“保过”的说法只是一种后续保障。由于很多学生前期和培训机构进行的是口头咨询报名,很少做深入了解,等交了钱、签了协议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猫腻二:运营骗局
所谓的“保过班”具有明显的欺诈性质,其目的是骗取高额培训费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只要有学生交纳天价学费,“保过班”即使全额退款,培训机构都不会亏本。从我国目前的培训市场课程收费来看,正规培训机构每个课时的收费基本处于正常区间内。但按照天价“保过班”课程的收费核算下来,一个学时的费用是天价,纯属暴利。
猫腻三:协议“漏洞”
从法律层面上讲,很多机构宣称的“协议退费”并无保障。首先,考生和培训机构签订协议的前提是不合法的,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培训机构为了牟利。
猫腻四:名校“噱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刘妍说,以清华、北大等名校为噱头来吸引考生的考研“保过班”更是无稽之谈。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早已开始采用保送的方式招录优质生源,其中本校保送生占90%,另外则是从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中挑选,公开招考的名额很少。而且,所谓的天价学费用于“公关”也是忽悠。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一年后才会由学院统一分配导师和指定专业,考研面试阶段是由多位老师打分,要联系导师提前“熟络”显得有点无的放矢。有专家指出,攻读研究生学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名校的研究生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寄望于投机取巧,迟早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