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莱西市望城街道办水道村北300米处的耕地旁,有一家手续不全、安全不过关、装备旧气罐的“野”液化气站。战战兢兢的村民们已与该液化气站相处了6年,“我们也不能天天去举报,只能彼此相安无事了。”只是每次去液化气站附近干活或赶集,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害怕哪天出了事”。
目前,该液化气站已经被列入青岛市“8+2”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之列。莱西市城建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该液化气站还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那我们将联合执法,对该液化气站取缔,禁止它再经营液化气站生意。”但水道村村民却在去年12月31日、2014年1月2日,分别致电本报编辑部,反映水道液化气站并未如相关部门许诺般被关停。
□ 本报记者 鲍青
如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家庭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液化气。这也连带着液化气站在乡村如雨后春笋般红火起来。但因其危险性,液化气站的市场准入门槛甚高,手续审核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然而在莱西市望城街道办水道村北300米处的耕地旁,却有一家手续不全、安全不过关的“野”液化气站。这家“带病上路”的液化气站,竟然能在监管部门的眼皮之下,安然无事地违规生产达6年。六个春秋里,周边村民心怀忧惧、惴惴不安。
6年违法生产,究竟谁来为群众安全买单?若非此前黄岛区石油管道爆燃事故的影响,该液化气站可能还要继续“带病”生产。究竟是何原因令有关部门对这处安全隐患明显的液化气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之度外呢?
垃圾场变“野”液化气站
2013年12月19日上午,记者乘车来到望城街道办水道村北的液化气站旁。映入眼帘的第一幕,记者就深信当地村民口中的“野”液化气站所言不虚。偌大的液化气站厂区,除了外墙有油漆涂写的“液化气站”歪歪扭扭的大字外,根本找不到别的指示标记。“这是一处没有手续,却人人都知道的液化气站。”村民刘全宝(化名)告诉记者。
据村民透露,液化气站所处的地域,从前是一片杂乱污秽的垃圾堆放区。2007年,一位商人出资将垃圾场地块盘了下来。“那块地从前就是个垃圾堆,根本没人要,盘下来的时候也没人反对。”但时隔不久,就有村民发现,垃圾被清理后竟然有人在铺设管线,搞起了液化气站灌装营生。“气罐安装、管道连接都是花钱请村民来帮忙的。罐子也是从别处买来的旧罐子。”回想起从前,村民刘百祥(化名)就有些后怕。“变废为宝”的招数,虽然让液化气站节省下不少成本,却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深知内中“奥妙”,寝食难安的村民们向莱西市城建局举报液化气站没有手续,违规建设。当时莱西市城建局表示:“2012年就曾对该非法液化气站查处过,没想到该液化气站负责人虽然当场写下过保证书,但没隔多久该液化气站又死灰复燃了,将马上进行查处。”政府查处的效果立竿见影,这个违规而建的液化气站马上就停工整顿了。但颇为蹊跷的是,“十几天之后,该液化气站又偷偷摸摸干了起来。”经过“罚款”这道手续后,这个液化气站终于名正言顺地建设完成了,并开始灌装售卖液化气经营。“6年时间里,就再也没人管了。”
“带病”经营,液化气站安全堪忧
战战兢兢的村民们与该液化气站相处了6年之久。“我们也不能天天去举报,只能彼此相安无事了。”只是每次去液化气站附近干活或赶集,刘百祥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害怕哪天出事。它没审批手续,肯定不安全。”
为此,记者来到东水道村实地询问调查。一位正收拢杂草的村民告诉记者,每逢农历三、八的日子,周围好几个村的人就会集中到一块空地上赶集购物。“我们就指着去赶集时买点蔬菜生活用品啥的,毕竟离乡镇远了点。”这块空地,恰巧就在这个液化气站旁侧。“多年习惯形成的地方,不容易挪动,另外也没别的地方可去。”权衡之下,仍有大量村民络绎不绝去赶集购物。
记者在这个液化气站现场看到,距离其十五六米远的地方,有一块空地。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每逢赶集的日子,周围村民就在这里摆摊售卖货物。“人最多的时候,该有上千人吧,熙熙攘攘的,很热闹。”只是在忙乱中,极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液化气站的安全隐患。待曲终人散,村民一旦忆及,不禁后怕。有关注此事的村民说:“黄岛区石油管道爆燃,死了那么多人。要是赶集或干活的时候,这个“野”液化气站爆炸了,那得多危险啊!”
自黄岛区石油管道爆燃事故发生后,这个“野”液化气站的安全隐患,被村民们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村民们商议着,是否需要再次向政府部门举报,争取将该液化气站彻底停产取缔。
非法生产6年,缘何屡禁不止?
2013年12月19日11时左右,记者以村民身份致电莱西市城建局。工作人员将此事记录下来后,表示不久将给予回复。
去年12月23日14时左右,记者再次致电莱西市城建局。城建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液化气站距离居民区15米就是安全距离。如果水道村液化气站距离居民区近300米,那这个距离就是合规定的。但对水道村液化气站,城建局一直未发给它预售证书。这几年,它都是在违规售卖液化气。该液化气站已经被列入青岛市“8+2”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之列。“如果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该液化气站还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那我们将联合执法,对该液化气站取缔,禁止它再经营液化气站生意。”
2013年12月31日,记者致电青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答复“该液化气站手续正在办理中,目前因无证营业而被停业。”
但水道村村民却在同一天和2014年1月2日,分别致电本报编辑部,反映水道液化气站并未如相关部门许诺般被关停。“31号那天门虚掩着,灌了几瓶液化气;元旦过节政府部门不上班,液化气站就大开着门做生意;2号门又虚掩,一个多小时就装了十几瓶。液化气站根本就还在经营着。为什么这个没手续的液化气站,能这么牛?”
看来,主管部门“严肃处理”的表态,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效果着实是大打折扣的。只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大如天、重如山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终究竟要由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