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双11”网购狂欢节落下了帷幕,天猫当天成交额突破350亿元,预计产生了3.23亿个包裹,这两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消费者一天之间创造出来的奇迹。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从“双11”中捞得了便宜,有不少人中了招掉入了网购陷阱。
网络是虚拟的,消费却是真实的。无论形式如何,网络购物同样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对比起传统实体店购物来说,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一旦受到损害,维权的难度要比实体店大得多。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网购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面对网购维权难的困境。某种意义上说,网购属于异地购物,商家见不到摸不着,商品也只能从网页照片中看个大概,出了事消费者鞭长莫及,又考虑到损失并不是很大也就自认倒霉了。
除此之外,举证难也是维权的很大障碍。比如说商家明明在个人淘宝店中标注着买一送一或者打折促销等信息,结果消费者买到的商品却没有享受到宣传的优惠。商家只要把网上促销的信息一换,证据很容易销毁,消费者很少有截屏留证的习惯,所以就会出现吃哑巴亏的情况了。再比如说,由于大部分网购用户还没有开发票的习惯,一些商家甚至不能提供发票,收到假货也很难维权。
网购容易维权难由来已久。据某网站的“网购诚信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感慨当前网购诚信环境不佳,92%的人痛批网购维权难度大。网购侵权现象屡屡发生,一个原因是商家的违法成本很低。大多数情况下商家主要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获得的赔偿可能远远低于商家因违法行为而获得的收益,更不能起到惩罚违规商家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叫“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但这句话对一些网上卖家却并不适用,因为有些网络商家根本就没有“庙”可言。有些网上商家在消费者购物之前,一口一个“亲”,态度之好真是让消费者感觉自己是上帝,然而消费者一旦购完物之后,商家就换了副嘴脸,对消费者的投诉置之不理。
其实,不光是“双11”网购狂欢节这天需要消费者长个心眼,就跟3·15一样,消费者天天都要有维权意识。另外,由于网购后期维权难度大,加强前期预防很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消费者协会和工商管理等部门应对消费者投诉重视,开设比较通畅的渠道,邀请专业律师具体指导消费者如何维权。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