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民生>正文

山东百年省图打造数字阅读 数字图书种类已超纸质

A-A+2013年8月16日12:37大众网-大众日报评论

  原标题:山东省图打造数字阅读让读者把图书馆带身上

  近日,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以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成为热议话题。在全民提高阅读指数的同时,依靠手机、电脑而兴起的数字阅读成为推动全民阅读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山东省城济南,数字图书馆成为了打破时间空间距离的“移动图书馆”,百万人次的利用率在不断刷新,提升效用仍有较大余地。

  数字图书渐成趋势

  坐上公交车,在省城济南一高校读大三的小张拿出手机,登录到山东省图书馆的手机客户端,在手机屏幕上划看已经看了一半多的《格律诗》,“扫一下二维码,就能下载省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地看电子书,就像把图书馆带在身上一样。”

  小张的家在山东省海阳市,有时急于查资料但无法来到图书馆时,手机上的山东移动数字图书馆就成了小张的帮手,“只要有网络,在手机和电脑上都能看到数字图书,还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用,很方便。”

  “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围墙,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模式,让图书资源辐射更大的范围。”在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周玉山看来,数字化图书已经渐成趋势,并更多地受到30岁以下年轻人的欢迎。也正是看中了数字图书的发展前景,2010年,80后小伙耿化龙与朋友在济南创办了爱不释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希望用数字图书打造出最优秀的未成年人阅读交流社区。

  “当时我们看到,数字图书多是科研学术类图书,而网络上的数字图书资源又有很多是盗版的。正版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电子读物基本上是空白,而我们做的就是去填补这个空白。”漫画、绘本、期刊,创业的前两年,耿化龙的公司虽然达到了近百万元的销售额,但用在市场推广和购买版权方面的费用压缩了利润空间,“刚开始大家对数字图书的认可度不高,我们不仅要推广数字图书,还要让更多人接受我们的理念。之后我们增加了数字阅读中的互动体验,更契合少儿阅读的需求,人们对于数字图书的便利和丰富性也越来越认可,毕竟数字图书方式灵活,存储携带方便,互动性强的优势是纸质书所不具备的。”

  资源利用仍有余地

  40万册的数字图书、近300万册的网上联合参考资讯,在山东省图书馆,数字图书的种类已经超出纸质图书。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数字图书也越来越细分化。“有互动性更强的儿童阅读室,也有专为盲人准备的有声读物,还有便于政府决策的数字图书馆,这些数字图书可以从电脑上看,也可以从手机上看,每个月有1000人次使用,使用总人次也达到了几百万人次。”周玉山认为,数字图书的使用率在逐年上升,但目前的使用人次仍比预想中要低,提升仍有很大余地。

  “电子书的资源很多,但是整合度不高,还有待于读者更多的了解,丰富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有序化的管理,让读者更便利地获得,越简单越好。”周玉山告诉记者,数字图书为读者提供了便捷而无局限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一些珍贵书籍走出“束之高阁的保护区”,以一种“新模样”走到读者面前。“一些善本古籍、旧报刊,存放的时间久了,书页可能一翻就酥了。通过技术手段转换成数字图书后,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而书籍原本只用来保护就可以了。”

  把一些老照片,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收录,在济南、青岛等地,耿化龙的公司利用数字科技将地方文化遗产做成了特色文化资源库,“这个工作很繁杂,但能把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共享,让更多人了解获取都更方便。”

  “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快,在坐车、等公交时有很多‘碎片时间’,数字阅读的特性就能够填补这些‘碎片时间’。”周玉山认为,推动全民阅读,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互为补充,数字图书凭借其便捷易得的优势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全民阅读中,“数字阅读正在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未来就是如何把电子书资源更精细、有序,让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简单的方式获得,满足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韩伟杰)

  相关链接

  调查称犹太人1年读64本书,包括教科书在内中国人1年读4.39本

  在北京拥挤的地铁里,随处可见人们忙着用手机刷微博、看微信或玩游戏,读书的人却很少见。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而现在很多中国人似乎正在丧失读书的乐趣。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教材教辅。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

  谁偷走了中国人的阅读之乐?

  一些白领和大学生认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有限是导致阅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很久没有读书了,有点空闲都是在玩微博、微信和陌陌。”23岁的小卢在中关村工作,每天编程序、写代码,是位典型的“码农”。

  小卢每天上班朝九晚五,经常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4个小时。加上吃饭、睡觉和上网,以及偶尔和同事朋友聚餐,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

  55岁的会计师聂勤每天下班后还要忙家务活,很少看书。

  “我这个年龄的人眼睛不好使,工作能对付,就不想再学其他的专业知识。”聂勤说,她每天都会上网,“通过网络和报纸也能快速获取一些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一年级学生马仁义坦言,除课本以外,他每年只读四五本书。“很难沉下心去读,还有就是被互联网占用了太多时间。”

  有分析人士则更为犀利地指出,中国人正远离读书之乐是因为社会弥漫着浮躁情绪,“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却很难被读者发现和接触。

  东北一所大学附属出版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销量高的书大多是“营销学”“成功学”类读物。市面上的文学书籍多是泰斗前辈所作,青年后辈的文学作品出版和销售过程都很艰辛。

  中国是世界出版大国,出版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是图书人均拥有量和阅读量却始终很低,全民阅读的氛围并未真正形成。这一点要根本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8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初稿已经完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认为,全民阅读要从娃娃抓起。读书不应该有功利性,而应使其成为民族日常的精神食粮。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