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民生>正文

济南白马山南路五年修三次 如今依然逢雨必淹

A-A+2013年8月1日15:14山东商报评论

每逢大雨,白马山南路时常积水成河(资料片)记者刘畅摄每逢大雨,白马山南路时常积水成河(资料片)记者刘畅摄

  随着7月份的结束,省城主汛期也过去了一半。在过去的1个月,省城20多天在下雨,384.6毫米的降雨量更是排在了7月份降雨记录的第六位。比往年多一倍的雨水,检验着近年来的城市防汛成果。通过一个多月的防汛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是当年“7.18”重灾区,山水沟一次整改如今已告别积水,而白马山南路一修再修却逢雨就淹。为何五年三修却赶不上一次性大修呢? 记者 孙晓伟 实习生 曹京宇 宋雅枫

  地点:白马山南路

  逢雨必淹最近一场雨积水两日才排尽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白马山南路进行了探访,7月29日的一次强降雨造成的积水,已悄然消退,丝毫看不出在29日的这场大雨中有救护车被困其中的迹象,而两侧商家的沙袋则堆在门口附近,为再次到来的降雨做准备。

  烈日下,路边太阳伞底下一位八十多岁修鞋的老人说道,“29日的降雨虽然大,但是相对于六年前的7.18大雨,好多了。”对于白马山南路附近的居民而言,面对着逢雨必淹的尴尬现实早已习以为常。“7.18那天我家的院子全部都淹了,屋里的好多东西都漂起来了,水都淹到床沿了。”

  尽管今年雨季积水没再淹到床沿,但是情况依然挺糟糕。“这些日子连续降雨,家里潮得很,面板、菜板长了毛……”老人说道,29日的那场雨,没来得及回去,雨到膝盖了,还是别人把自己背回去的。

  而附近一位值班的武警官兵也告诉记者:“7月29日下大雨的时候积水到腰了,30日还没排完呢,车根本过不去,都被堵在里面了。”记者注意到现在路边已经竖起隔离护栏,路也被翻起来了,但这位武警官兵告诉记者:“只见屏障拉起来了,不见有人来修。”

  一位加油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加油站地势比路面低,一下雨就淹,积水更严重,7月29日的时候都到膝盖了。淹了也得上班,趟着水过来,很正常”。她表示这场雨比7·18那场小多了,而且7·18那次大雨之后,近几年也修路,但是成效不大。

  地点:山水沟

  一次改造,“药到病除”

  说起大雨积水,很多人都会想到“7.18”时的山水沟。历经一次彻底改造后,此前称之为泄洪道的山水沟,已华丽转身,在此后历经的多次强降雨的考验中,经受住了大雨拷问。而在7月29日的强降雨中,山水沟依然道路通畅。“汽车过不去,公交车都停了,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位小区居民回忆7.18大雨情况时告诉记者的,“那时候就看见路面上的水都好深,车都被冲走了,人更是死了好几个。”那时出行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积水严重,前面车辆趴窝,引起交通堵塞,一度影响市民的交通出行。

  当记者随后问起现在的情况时,居民高兴地说:“修了一次就好了,现在下雨都没什么影响了。”她表示,现在雨天出行不用再担心趟水过“河”,更不用费劲儿的绕道。

  记者了解到,经过改造以后,山水沟路段被垫高了,对排水管道和泄洪沟进行重新修改。“自从改造了以后,屋里面就没进过水,下雨天屋里也只是潮了点。”一位在山水沟附近开小商店的老大爷告诉记者,“现在下雨天还能正常做点小生意,以前(未改造之前)下了雨除了往外泼水什么也干不了。”

  以前的时候附近那些像老大爷家的这种小商店,都会有几个沙袋子,就是为了在雨天放在门前拦雨,防止雨水灌到屋子里。到了现在,“谁家里也不用这么麻烦了。”老大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为啥“五年三修”不如“一次性改造” 暴雨考验城市防汛漏洞

  山水沟和白马山南路的鲜明对比,让市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五年里三次整修,却赶不上一次改造的效果好。城市防汛和技术路段如何改造,让白马山南路成为另一个山水沟?

  白马山南路五年来历经三次整修

  白马山南路作为低洼片区,积水问题由来已久,而针对于白马山南路积水问题所进行的改造,也并未停下过脚步。

  在2009年,济南市市政部门就启动了白马山南路一期改造工程,投资1200万元,铺设污水管道、增设雨水暗渠,当时的改造目的就是瞄准着积水问题而去。面对此次改造,周边居民拍手称赞,然而其结果,却是道路积水并未缓解。

  2011年,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再次对龙窝沟、袁柳河干流(支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增强附近道路、河道泄洪能力,缓解白马山南路积水内涝现象。然而,道路积水问题仍未缓解。

  2012年,济南市再次将白马山南路积水问题列入计划。

  屡次改造,却始终未能解决白马山南路积水问题。对此,从事防汛近20年的业内人士表示,白马山南路积水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区域性改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光牵扯到袁柳河、龙窝沟的改造,同时九曲截洪沟也需要进行改造,“系统性改造结束后,白马山南路的积水问题才有望最终得到缓解。”

  山水沟一次标杆性改造

  相对于白马山南路逢雨必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山水沟的改造。

  据了解,1965年建成的趵突泉南路全长610米,北起泺源大街,南至文化西路,作为济南市有名的“山水沟”,是趵突泉地区南北向交通要道及市级重点防汛部位,让山水沟一举成名的则是2007年的7.18大雨,此次成为黑色记忆。

  7.18之后,济南市对于山水沟进行拓宽改造。根据设计规划,在与文化西路对接的路口将建造一座南北方向为20米、东西向为40米的路面桥,同时在黎明坝附近将路面下挖,而路面桥又与趵突泉南路的两道箱涵对接,形成全封闭状态。桥下行洪、桥上行车。改造之后的山水沟经历过多次强降雨的考验,“山水沟应该说是城市防汛改造的一个标杆性的改造工程,改造之后的山水沟几乎没有再次出现马路行洪的现象……”对此防汛办的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道。

  五年三修竟抵不上一次改造市民:到底症结在哪里?

  五年三修,白马山南路依然逢雨必淹; 山水沟一次性改造,桥上行车、桥下行洪,积水问题几乎不再重现。一个是成功的防汛改造案例,一个是失败的防汛改造案例,形成鲜明的对比。“白马山南路积水到底症结在哪里?”对此,住在附近的居民面对积水改造早已失去信心,每次都有解释的理由,袁柳河、龙窝沟,再到九曲截洪沟,到底是哪个原因造成的白马山南路积水依旧。

  目前,济南市市政部门再次启动对于白马山南路积水点的改造,“希望这一次能够真正缓解白马山南路积水问题,不要让周边居民再次寒心。”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