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30日电(记者 潘林青 席敏)父亲得了淋巴癌,生命垂危,怎么办?山东省无棣县11岁的少年郭振宇选择了“捐髓救父”。
突来重症击倒39岁山东大汉
3月27日,郭元星戴着口罩静静地躺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间移植病房里。这已是接受手术后走出重症病房的第六天了。尽管原本186斤的山东大汉现在只有148斤,但如果不是11岁的儿子郭振宇勇敢地捐出造血干细胞,这位刚39岁的父亲可能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
时间回到2011年11月30日,小振宇一家遭遇“晴天霹雳”,他的父亲郭元星在山东省一家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套细胞淋巴癌”。这家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郭元星和郭的妻子张桂兰,这几乎就是一种不治之症。
其实早在当年3月,郭元星就已出现了明显症状,他的脖子淋巴处出现一个豌豆大小的肿块。当时,作为无棣县棣丰街道一名干部的郭元星,正参与负责一个基建项目。由于时间较紧,郭元星经常加班到深夜,也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治疗。等到症状逐渐加重,郭元星才不得已放下手头工作,去医院做了一次检查。
张桂兰回忆说,拿到检查结果时,感觉“天塌了一般”。想起丈夫的病情和年幼的孩子,她经常偷偷流泪。但当着丈夫的面,她总是安慰丈夫:“别多想,安心治病。你是顶梁柱,我和孩子以后还指望着你呢。”
“从害怕打针到14次主动撸起袖管”
从确诊时起,郭元星和爱人一直奔波在山东和北京之间,仅2012年一年就11次到北京的医院里进行化疗。病情虽有控制,但一直没有根本性好转。最后,只剩下唯一一个救命办法——骨髓移植。
由于国内并没有找到相符合的骨髓,院方只能建议从近亲属上寻找合适的捐献对象。但让人绝望的是,郭元星的姐姐、哥哥、弟弟和他的配对率极低,达不到移植的基本条件,而小振宇的爷爷又年事已高,全家最后的希望就在当时才10岁的小振宇身上。
不过,这个想法首先被郭元星坚决拒绝了。“当时我宁可不治也不能让从振宇身上给我移植造血干细胞,他太小了,还不到60斤。万一手术做得不好,可就影响他一生,即便手术成功,我也担心他身体受不了。”郭元星说。
但此刻郭元星的病情已十分危急,再不移植造血干细胞可能就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经过医院主治大夫和家人的反复劝说,郭元星几经思想上的挣扎,最终含泪同意了。幸运的是,2012年7月,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小振宇和父亲的基因点配对率基本符合移植条件,但还是年龄小体重偏轻。
为了尽快地让父亲能得到移植治疗,小振宇在短短的5个多月的时间里,将体重增加了近10斤,并在今年1月11日到北京的医院里开始做术前准备。而这期间,也是最让张桂兰心疼的时候。
“振宇从小害怕打针,去年因为一个小病必须抽血化验,为了让他同意打针,我劝了半个多小时。但在做手术前4天里,一共打了14针,他一点没犹豫,一说要打针他就把袖子撸起来。”张桂兰流着泪说,“那时候,我觉得儿子真伟大。”
医生抽取小振宇腿部深静脉的造血干细胞后发现,他和郭元星的嵌合率高达98.8%,符合移植的基本条件。1月23日,在小振宇离开北京的第三天,郭元星和儿子通完电话后,住进了骨髓移植舱,这一进去就是58天。
经过58天的封闭治疗后,虽然在1年多的时间里,被寄养在亲戚家的小振宇难得见上父亲几次面,但他捐献出的造血干细胞最终在父亲身上发挥了作用,郭元星的手术很成功,离开了重症监护室。
“捐髓救父”感动一座城市
记者近日在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四年级六班教室见到了小振宇。他和同龄人一样活泼快乐,只有谈到父亲的病情时才会流露出哀伤。“救活爸爸是我应该做的。我在医院打了几十针,没觉得疼。”记者注意到,郭振宇说这话时,紧紧咬住了嘴唇。医生说,这往往是忍受疼痛时才会做出的下意识动作。
然而,骨髓配型成功喜悦还未持续多久,巨额的医疗费又压得郭元星一家喘不过气来。张桂兰说,一年多来,丈夫的治疗费已经花去了150余万元,这样的负担是一个工薪家庭如何也承担不起的。
得知小振宇“捐髓救父”的感人故事和这家人面临的经济困难后,无棣慈善总会、妇联、文明办、棣丰街道等十几个单位联合在网络上发布了《为郭元星捐款倡议书》,整个县城都动员起来,小振宇救父的感人故事在这座小城市里演变成一场持续不断的“爱心接力”,目前筹集的善款有30多万元。
尽管目前治疗费用负担依然沉重,病情也存在复发的可能,但郭元星对未来却充满了信心。“儿子给了我坚持治疗下去的信心,社会的帮助也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等我出院后,我也要和振宇一起,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郭元星说。
(原标题:山东11岁少年“捐髓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