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过短 附加值待发掘
在金乡,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大蒜有关的生意。近年来,大蒜产业的发展明显带动了金乡县的餐饮、住宿、物流、交通等产业的发展,金乡经济更是呈现出“一业兴,百业兴”的局面。蒜价的暴跌打击的不仅是大蒜产业,甚至波及到整个金乡的经济。中国证券报记者入住的金乡某酒店工作人员表示,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酒店的入住率明显下降,因为外地来的客商明显减少。
业内人士表示,在连年暴涨暴跌的行情下,金乡大蒜亟需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农产品要实现价格稳定,可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毛学峰说,一是完善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对供给过剩形成缓冲作用;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市场契约,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
金乡大蒜市场的参与主体过于简单。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金乡大蒜市场主要存在几种市场主体:一是蒜农,金乡几乎每户农民都种蒜;二是俗称“二道贩子”的收购商,他们把蒜农的大蒜从田间地头收购上来,然后再卖给储存商;三是储存商,他们把大蒜收购上来储存到冷库中,然后再择机销售;四是经纪人,负责撮合买卖。也就是说,在金乡大蒜市场上,市场行为主要体现在简单的“买”和“卖”上,产业链过短,下游的产品深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善、经营主体不健全、产业链过短成为引发大蒜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一大原因。
“市场发育的完善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信息机制完善,价格发现能力强;二是市场主体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金乡的情况来看,一是信息极其混乱,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当严重;二是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主体过于单一,产业链过短,消化能力不足,难以对价格波动起到‘熨平’的作用。”毛学峰说。
资料显示,目前金乡大蒜加工企业虽有700家之多,但相当一部分属于手工作坊,具有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很少。长期以来,金乡大蒜销售以原料大蒜为主,即便有加工也局限在蒜粒、腌制、切片烘干等初级加工。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产值的比例通常在3比1左右,美国甚至能达到3.7比1,而我国还不到0.5比1。
以金乡加工最多的蒜片为例,每年金乡蒜片出口均在10万吨以上,若按照3.5斤大蒜制成一斤蒜片计算,每年仅蒜片出口就至少能消化掉35万吨大蒜。但蒜片仅是一种切片烘干的初级加工,其生产量和出口量受蒜价的直接影响,不能对蒜价起到相应的缓冲作用。“可以说,产业链过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也是金乡大蒜暴涨暴跌现象长期存在的一大原因。”杨桂华说,“这就像一个人的消化道。消化道太短,又一下子吃下太多的东西,来不及消化,肯定会出问题。”
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大蒜上。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产业链过窄过短、产业链各主体协同效应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一直是突出问题。
当然,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也与农产品本身的属性有关。“例如,大豆、玉米、棉花的下游产业很多,适合进行深加工,而稻米等很多农产品没有这种天然优势。”毛学峰说。
相比之下,大蒜具备深加工的天然优势,从大蒜食品到大蒜保健品,再到大蒜医药,大蒜深加工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这正是近年来金乡县为稳定和深化大蒜产业发展所努力的一个方向。
黑蒜便是金乡大蒜深加工的成功范本。山东华光宏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王潇介绍,黑蒜由生大蒜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加工制作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健康保健食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大蒜在由“白”变“黑”后,其附加值可以增加几十倍。金乡县宏泰公司投资6亿元进军目前大蒜最高级别的“蒜氨酸”提取项目,站在了大蒜医药深加工技术的最前沿。
另外,为克服各类加工项目各自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管理粗放、创新不足等问题,去年11月,金乡县以华光、东运等16家企业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为主体,整合组建山东省首家农业产业集团公司——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助“金乡大蒜”这一品牌进行整体发展。目前金乡县大蒜产业园内入驻翱兰、东宝、成功果蔬等10家大蒜深加工企业。该产业园总投资6.7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大蒜深加工工业园。园区企业全部投产后,大蒜年加工能力将达110万吨,相当于全国大蒜产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