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烟台5月23日讯(记者 孙淑玉) 在烟台开发区有一个修鞋铺,铺子的主人刘军是个患有小脑萎缩的病人。靠修鞋的微薄收入,刘军资助了一名贫困生6年,而今尽管每月不足2000元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他仍愿意“自己省省少花点”,继续帮助有需要的孩子。
刘军的修鞋铺在烟台开发区一条小街上,不足50平米的小铺因为背光显得阴沉灰暗。除了到店的顾客,屋里唯一能发出声音的就是鞋架旁的一台电脑,没活干的时候,刘军总是守着电脑看看视频和电视剧打发时间。
1998年,刘军患上小脑萎缩,为了不给老家海阳的5个姐妹添麻烦,他自学修鞋的手艺后,到烟台开了这家小铺维持生活。“旺季的时候能挣2000多元。”刘军说,这两年修鞋的买卖不好干,小铺每月的租金800多元,除去日常花销,几乎剩不下什么钱。
周围邻居都知道这个当过兵的48岁男人不爱给人添麻烦,虽然话说不清楚却总爱对人温暖羞涩地笑笑,但极少有人知道,刘军在患病期间曾默默资助一个陕西孩子6年。
2001年的一天,忙完了手中的活儿,刘军打开电脑浏览网页,希望工程网站上一个孩子的眼神触动了他。当时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通镇的高美云正读4年级,爸爸患有脑血栓,妈妈靠几亩薄田为生,小美云随时有辍学的风险。
虽然自己小脑萎缩的病越发严重,挣的钱也不多,刘军仍决定帮小美云实现上学梦。此后6年间,刘军每月按时给小美云汇去200元,陆续资助了1万多元。直到2007年,小美云给刘军写信说妈妈开始贩菜卖菜,家里的生活有了起色,刘军才停止资助。
“当时就觉得我省点花也能过,孩子上学不能耽误。”刘军说,那时候手也能勉强写字,他还跟小美云通了一阵子信,每次从信中得知孩子学习和生活都很顺利,他就很高兴。
3年前,病情加重,刘军没法行走,双手使不上劲,说话也含混不清起来,守着昏暗的小铺,出门逛逛都成了他最奢侈的梦,但他仍愿意自己省点,“只要不用太多钱,我还想资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