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民生>正文

济南"最窄人行道"35厘米 如同过独木桥

A-A+2013年5月24日10:58山东商报评论

济南"最窄人行道"35厘米 如同过独木桥济南"最窄人行道"35厘米 如同过独木桥

  长不足100米的人行道却越走越窄,最宽的地儿有三块方砖,最窄的地方仅有35厘米。35厘米的人行道能走路吗,昨日记者来到运署街亲身体验了一下,小孩子勉强能走,但是成年人两只脚站上去都有点费劲,更何况在上面走呢。人行道为何会越走越窄?昨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记者 王晓迪

    人行道最窄处仅35厘米宽 贴着墙根走忒难受

    这条越走越窄的人行道位于大明湖南的运署街,人行道的一侧就是山东黄河河务局的外墙。提起这条人行道,打来电话的市民小刘很是无奈,“这里车辆很多,错车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到人行道上躲一躲,可是这人行道太窄了,如果街上的人多,就出现了一种怪象,大家站成一列双脚踩上人行道,深吸一口气身体紧紧贴在墙上,等车过去后才敢松口气。”“真有这么窄的人行道吗?”昨日记者来到现场实际走了一趟。一开始在山东黄河河务局大门西侧的人行道还好点,有三块方砖的宽度,虽然只能容下一人行走,但是走在上面双手可以自然下垂,处于放松状态。再向西走几米,发现地上的方砖变成了两块半,走起来就没之前那么自如了。继续前行,从两块半的方砖变成了两块接着又被截成了一块半,最要命的是最后的10米,人行道上仅有一块方砖,记者尝试踩上去行走,由于旁边的墙体石块是凸出来的,所以如果将两只脚都踩上去身子一定是倾斜的。要是你想向前迈步的话,只能歪着身子贴着墙根儿走,一转身就会被挤下来。

  那到底这段人行道有多窄呢,记者拿出尺子量了一下,发现最窄的地方约35厘米。这么窄的人行道,还有人走吗?答案是有。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大家没事儿都不会去走那条路,但是要是马路上错车,行人只好贴到人行道上躲避。”

  先砌的墙又修的路 拆不动只能是“人让车”

    运署街南侧的这条人行道被附近居民称为“马路牙子”,不过记者发现,其实北边的人行道虽然比南侧的宽,但是比起正常的人行道也属于“苗条”的了。这条路上的人行道为何都这么窄?

  采访中记者也咨询了山东黄河河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我们的墙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时候还没有人行道。而且之前这个地方是一片居民房,民房拆了后我们是齐着民房边缘建的墙。人行道建的晚,我记得人行道是在前两年修运署街的时候建的。”对于这一说法,昨日记者从历下区市政工程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那里得到证实。

  这位工作人表示,“由于这是条老街巷,本身就不宽,所以人行道和机动车道都会受到限制。”对于附近市民提出的拓宽或者干脆拆除人行道的提议,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两个办法都不可行,首先如果拓宽人行道,机动车道势必被压缩,现在错车都很拥挤,如果变窄了就更不方便了。而且两车错车时,为了安全大家还可以站在人行道上避一避,要是拆了人行道,行人安全存在隐患。所以目前没有合适的改进方案。”

  运署街能否改为单行线 为居民出行腾点空间

    人行道拓不动,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针对运署街人行道难行人的现状,也有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市民王先生认为,既然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运署街改成单行线,这样就能加宽一下人行道了,让市民出行走的更通畅一点。

  在这里居住10多年的市民老李也告诉记者,他曾经研究过这附近的道路,他认为运署街如果改成单行线是十分可行的。

  根据记者昨日现场查看,运署街的北边是大明湖路,南边是泉城路,西边为按察司街,东边为黑虎泉北路。由于泉城路为单行线,车辆可以由东向西行驶,所以运署街可以由东向西的限行,如果从东边过来的车准备到西边去,可以走泉城路或者顺着黑虎泉北路向北走至大明湖路。这样从西边来的车如果想到东边去,也可以通过两条路,一条是从运署街向东走,或者北到大明湖路再向东行。

  这种“苗条”人行道 省城还有好几条

    昨日,记者发现像这样的“苗条”人行道还真不少,黑虎泉附近小区外的人行道几乎都很窄,而且路上还时不时的冒出一根电线杆,所以这样的人行道多数是被荒废了。除此之外,千佛山东路通往旅游路这段路上,该路段南高北低,道路本就不宽,路边的人行道更是断断续续,而且这条路也是窄的可怜,只有大约一排砖这么宽,行人基本都不会走上去。经十一路东段,路南的人行道是正常、宽敞的,但是路北的人行道却“缩水”了。二环东路的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西北门,门口南侧有一段很窄的人行道。人行道最窄处算上路沿在内,只有两个盲道地砖的宽度。而这处“最窄”人行道正处于财经大学围墙的拐角处,人行道紧贴围墙,从围墙外又伸出了一株蔷薇花,路人都不愿意在上面行走,大家纷纷从人行道上下来改走机动车道。

  为车修路还是为人修路?

  宁让“人让车”不愿“车让人”。运署街上的瘦身人行道,暴露出目前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车是第一位的,人反而成了第二位的。

  一条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首先是要考虑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需要。但是路面资源有限,当不同交通方式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谁的利益,背后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理念的折射。就拿运署街来说吧,当走车和走人的难题摆在面前时,首先满足了行车的要求,所以人行道才会瘦到几无容身之处。而这和国家提倡的绿色出行、保障慢行交通路权理念截然相反。说的更严重一些,就是用行人的不方便、甚至是生命安全,来换取一部分人的行车顺畅。

  当然,事已至此,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措施。现在济南市正在大力提倡社区交通微循环。像运署街这样的街巷支路,既然道路资源紧张,为何不和周边道路一起,构成一个交通微循环网络,让运署街上的车辆单行通行,这样省出一个车道的空间,就能让瘦身的人行道扩容,从而避免行人和机动车争道的尴尬。 西更道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