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0分钟,将近50分钟,这是早上7点和早上8点分别驾车从山东济南市七里河路到南郊宾馆所需要的大体时间。9公里左右的相同路程,花费的时间却相差很大。
济南,主城区人口300余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40万辆,一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驾车出行就成了一种折磨。当然,这远不到北京的水平,后者常住人口2000余万,机动车保有量540多万辆。
堵车一堵就是十几、几十分钟,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看病半夜起来就要去挂号……这些事情不是传说,就切切实实发生在那些生活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身上。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大城市病,人们这样定义这种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此次山东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100万至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要大城市,不要大城市病。
合理发展的特大城市仍然最具活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流行的看法认为,城市规模过大,特别是人口超过200万、300万,那就非常非常不利了,如果再大一些,就会患上严重的大城市病。然而,30多年过去了,在各种类型的城市中,纽约、伦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仍然最具发展活力。这些特大城市基本都是金融、商贸、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很强的要素生产能力,集聚了大批顶尖人才,对本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当前,山东缺乏大城市。济南、青岛两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目前两市城区人口都还不到400万,根据国家政策,属于“适度控制”发展的城市。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区域中心城市扩容升级,进一步巩固扩大济南、青岛双核型的结构优势。同时,其他中心城市要逐步发展成为200万至3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山东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认真研究,从特大城市产生的大城市病中吸取教训,尽可能地避免重犯别人的错误。
发展大城市,一定不能“摊大饼”。东营市委书记刘士合表示,城市发展要有一定的规模,但一些城市在到了一定规模之后不是采取建卫星城等合理的方式,而是“摊大饼”,二环不够,就修三环、四环,现在到了六环、七环,简单复制,多一环就多一份大城市病。
同时,不能片面追求人口集聚,一定要把重心放到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上来。就济南、青岛两市发展,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两市的国际化水平,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文化交流、金融发展等方面都要具有国际视野,切实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未大先堵、未大先脏、未大先乱、未大先差,这些问题在山东省一些城市已经存在,其背后是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山东需要大城市。目前,一些市已经具备成为大城市的基础条件,剩下的就是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好这些城市,避免或减少大城市病的发生。这对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是个极大的考验。(袁涛 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