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区域经济>新闻大观园>正文

威海市市长张惠:全力推动威海经济转型跨越

A-A+2013年9月6日11:46山东省政府网评论

威海市市长张惠:威海市市长张惠:

  山东省政府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加快推进“转调创”,威海市确定了怎样的发展思路?

  张惠: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内在动力是发展源泉,结构调整是发展关键,科技创新是战略支撑。省委、省政府做出“转调创”的战略部署,对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至关重要,是下一步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威海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强身健体”,最根本的路子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转调创”。为此,我们提出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全力打好“转调创”这场硬仗,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政府网:张市长,您刚才提到产业强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威海市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张惠:产业结构调整是“转调创”的重要环节,只有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抓住转型升级的抓手,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发展才能更具可持续性,区域竞争力才能更强。我们按照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业抓结构上规模的思路,加快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

  一是突出工业带动,强化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工业占到威海经济总量的53.6%,是推进“转调创”的主战场。我们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组织实施了工业转型跨越工程,把巩固优势与拉长短板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经济的整体提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拿出更多精力向工业集中,更多资源向工业汇集,更多政策向工业倾斜,增创规模经济优势,去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587.6亿元,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42.6亿元,力争四年内突破1万亿元,实现翻番。大力实施产业培育计划,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目前,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4个优势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都有望超过千亿元。同时,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型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6年高于GDP增速。

  二是推动企业成长,强化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我们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结构调整的根本基础,按照“抓大扶小”的思路,促进微型企业上数量、小型企业上规模、中型企业上层次、大型企业加快膨胀,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骨干企业膨胀上,完善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争取四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9家,打造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在中小企业扶持上,设立了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成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实施中小微型企业“百千万”梯次成长计划,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科技支行试点,加快培育融资仓储、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鼓励全民创业上,研究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了5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充分调动和保护各类创业群体的积极性,努力催生新的市场主体,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市。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在结构调整中的抓手功能。我们以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鼓励和调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向“转调创”,以大投入带动大产出、促进大调整。一方面,加强技术改造带动存量优化。设立了5000万元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市区范围内的重点技改项目,按设备投入额给予贴息,单个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加大技改投入盘活存量资源,带动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传统企业、传统行业脱胎换骨。去年全市技改投资达到440亿元,增长16%。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增量带动。积极创新招商机制,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强化以商招商、定向招商,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合作。强化各市区和经济园区的招商主体责任,注重加强对招商实效和投资强度的考核,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去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8亿美元,增长10.1%,其中91%的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今年上半年实际到账外资增长27%,达到4.16亿美元。同时,我们认真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健全跟踪服务和督查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闭环全过程服务,强化对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膨胀、储备各环节的联动服务,以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入。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95.5亿元,增长20.2%,今年上半年增长20.9%。

  山东省政府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威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请您介绍一下在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威海市有哪些做法?

  张惠:威海拥有985.9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省的1/3,还有11449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依托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我们把发展海洋产业放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去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56亿元,占到生产总值的32.3%。

  一是促转型。我市是传统的渔业大市,海洋渔业产值占到一产的54.6%,但近年来资源衰退与捕捞能力过剩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把渔业转型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名优养殖、远洋捕捞和精深加工上,规划建设了海洋生物产业园,大力发展海藻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等高端项目,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传统渔业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带动型转变。目前全市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专业性远洋渔船发展到142艘,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的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我市现有100多家船舶造修及配套企业,整船制造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在全球造船业深度调整之际,也亟需转型。为此,我们强化错位竞争意识,积极引导船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强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支持船舶配套企业发展,努力将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成为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基地。目前,威海大型客滚船订单数占国内建造市场总份额的70%以上,多用途重吊船手持订单数位居全球前列。

  二是打品牌。我们大力实施渔业品牌提升计划,支持渔业企业通过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推动海洋产品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目前,全市省级以上渔业名牌产品达到50个,拥有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14个,其中威海刺参的品牌价值达到45.6亿元。按照“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目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切实保障海产品品质,被评为全国首批和全省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了国家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去年海产品出口规模达到10亿美元,位居全省前列。我们还规划建设了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让威海的海产品质量更加可靠,品牌更有保证。

  三是增内涵。威海是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海、湾、滩、岛、泉交相辉映,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游。为改变旅游过多依靠自然禀赋的局面,我们把突破的重点放在旅游内涵提升和软环境打造上,积极整合景区资源,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质,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去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97.2亿元,分别增长12.5%和17.5%。

  山东省政府网:威海是一座知名的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一直坚持生态立市,并且提出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目标。在“转调创”的过程中,威海市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张惠:我们把生态立市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第一位,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把环境置于优先地位,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威海的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始终保持在优级水平,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三个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市。

  一是在园区开发上,促进“三生”共融。正确处理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在重点区域开发和各类园区建设中,按照“三生”共融的原则,强化规划控制,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引导各区域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决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而侵占生态空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人民群众,留给子孙后代。

  二是在项目建设上,严守“产业红线”。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项目建设,我们都不断抬高环保审批门槛,对鼓励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做出严格规定,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导向,以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两高一资”等不符合产业红线的项目,哪怕是GDP拉动再大、财税贡献再高,我们也坚决不要,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去年,全市共拒批“两高”项目12个,确保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三是在资源管理上,推动集约利用。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始终坚持严格保护、规范管理、集约利用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海岸线保护、海域使用、水资源集中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沙滩、海湾、岸线、绿地、湿地、耕地,严禁为增加土地指标而破坏资源环境,严格控制风电建设、围填海和沿海房地产等项目,严禁在风景名胜区搞住宅开发,推动各类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是在企业监管上,强化节能减排。威海是一个“绿色工业城市”,没有大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业结构的低能耗特征明显,万元GDP能耗比全省低8.1%。但我们没有因此放松工作上的要求,而是努力挖潜,按照“控增量、减存量”的思路,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重点耗能、排污和扬尘企业的监控,引导各类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肃查处超标排放、违规排污的企业,确保环境安全。

  山东省政府网:科技创新是“转调创”的战略支撑,威海也提出科教兴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威海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惠:威海作为一座新兴城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城市的基因,连续六年开展了“自主创新年”活动,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能做也应该做好的事情,就是出政策、搭平台、增投入,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出政策,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今年是省里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实年”,为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我们在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两个意见,支持范围进一步拓展,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例如,我们不但支持企业创建创新平台,还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不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对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也给予奖励。我们还组成联合工作组,到企业当中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力争每一条、每一款都让企业清清楚楚,逐个企业帮助分析研究可以利用哪些优惠政策,不断增强企业抢抓、抢用政策资源的意识。去年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一项,就减免税收6.21亿元,受益企业达到74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搭平台,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铺路。威海的高校院所较少,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引进技术、借力发展、协同创新的路子,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联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我市已经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14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全市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90%,清华、北大、中科院等80多家科研单位与我市企业结成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89家,其中国家级14家。支持企业在加强国内科技合作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海外,放眼全球寻找和集聚创新资源。目前,我市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达到27家,数量全省最多。

  三是增投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政府首先要舍得投入。威海的可用财力有限,各方面支出压力很大,但在科技创新上舍得投入,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全市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达到6.96亿元,增长23.7%,增速超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财政科技投入1.1亿元,增长30.1%。今年我们进一步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规模,预算增幅达到63.3%。我们还安排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设立了专利奖,对重大专利项目给予奖励,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5%,比全省高6.4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转调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继续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