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蓝色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新黄岛怀揣"海洋产业梦"
◆核心提示
5月上旬,喜讯传来:黄岛区海洋生物产业园被山东省有关部门认定为首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这无疑为黄岛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海味越来越浓
“都在讲中国梦,作为新黄岛的老胶南人,我就是希望从陆地走向海洋,实现我们的蔚蓝之梦。”黄岛区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岛区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梦想,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整个黄岛区都在眺望着壮阔的海洋,憧憬着蔚蓝的梦想。
“看看这里,这么多新兴产业,以前这地方放眼看去,除了土路就是庄稼地。现在不一样了,海洋产业扎堆来,我们这里海味越来越重。”在胶南经济开发区生活了20年的退休工人老逄说道。
新黄岛也就是过去的胶南,曾是一个强势的县域工业聚集地,纺织业、机械制造业、轮胎制造业等蓬勃发展。随着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大幕的拉开,新黄岛也开始了它的产业转型之路,在继续做好做强老工业的同时,以董家口集聚区为代表的临港经济成为黄岛的新经济增长点。
小海藻产值过百亿
黄岛区海洋生物产业园规划占地5000余亩,2012年实现海洋经济业务收入54.83亿元,占园区业务总收入的85.6%,主导产业研发投入占业务收入的4.6%,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
这样一个产业园区的支撑产业,却是再普通不过的“海藻”。据介绍,该园区包括两个生物产业集聚区:一个是以明月海藻集团为核心的北部园区;一个是以聚大洋海藻为核心的南部园区。以海藻酸钠为代表的海藻精深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居世界前列。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产业园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集海洋功能食品配料、海洋药物、海产品深加工、海洋化妆品、海洋医用敷料专业化生产于一体的集约式发展园区。园区建成后,将是全国独具特色的蓝色海洋生物产业园区,成为全球海藻加工行业科技含量最高、加工品种最全、产品附加值最高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
目前,整个园区累计入驻各类企业20多家,其中海洋生物产业企业12家,全部为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以明月海藻、南山海藻、瑞星海藻、聚大洋海藻等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集海藻加工、海洋药物和海藻应用研究于一体的海藻精深加工产业;以益和兴食品、德康海产为代表的海洋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以三泰膜工业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
其中明月海藻的主导产品褐藻胶、甘露醇生产规模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和全国第一位,是国内海藻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成为全球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藻酸丙二醇酯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蓝色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在过去工业布局比重较高的新黄岛,新兴的蓝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高新技术院所林立,涉蓝的工程项目蓬勃发展,老工业区继续着自己强势的状态,临港经济则慢慢发展为中流砥柱,再配合着新兴的海洋生物产业,黄岛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变得多元化,从一个工业强区渐变成一个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于一身的综合产业集聚区。
黄岛区今年共投资1126.93亿元,加速发展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共111个。在这111个重点项目中,蓝色经济项目37个,是所有产业项目比重最大的一环。黄岛下一步将以蓝色经济、高科技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走向海外进行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在青岛三泰膜工业的研发车间中,研发人员老刘对着生产出的薄膜若有所思:“很多人都认为海水淡化不可能,我偏偏不一样,海水淡化是我的追求。”
据了解,三泰膜工业将投资2.5亿元,重点发展正渗透膜、反渗透膜及海水淡化设备,达产后预计每年生产反渗透、纳滤、正渗透膜约460万平方米,海水淡化设备100台左右,总产值预计达到3亿元。海水淡化设备的发展,将有利于完善黄岛区的产业结构,大大减少相关区域产业的用水成本,帮助整个海洋生物产业园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仅黄岛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内就聚集了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4个,生物领域科技成果获得发明专利16项和省级以上重大奖项2项。其中“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低值海洋水产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张涛 韩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