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全国第9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晨进行捐献。虽然刘晨面带微笑,但他的胳膊上插着采血机器,一直在进行造干采集,工作人员在一旁照料。

  16日,济南秋雨滴落。和寒冷的天气相比,山东省立医院北区9楼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却温暖如春。24岁小伙刘晨挽袖捐献造血干细胞,热血暖透了这略带寒冷的秋。作为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晨本科期间曾在山东省立医院实习。说起这位曾经的实习生,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欣为刘晨竖起了大拇指。巧合的是,刘晨成为中华骨髓库第9000例、山东省第7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国庆节前的电话

  “小刘同学,您好。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方案出来了……”国庆节前一天,伴随着一声熟悉且带有磁性的男声通过电话传来,刘晨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生于1995年的刘晨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在学校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但由于超低的配型成功率,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也能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这一切,要从今年7月份开始说起。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很惊讶,惊讶于自己竟然这么神奇的配上对了,但是也有一丝的担心。”今年7月,刘晨接到了红十字会电话,虽然自己是学习临床的,对捐献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过程不甚了解。刘晨因对未知存在着本能的害怕与担心,纠结过后,他同意了捐献,“因为我学习医学的初心就是帮助他人。”刘晨出生在农村,朴实、厚道等性品格深深烙在了他的性格中。

  在同意捐献后,今年8月份,红十字会通知刘晨进行了加急检查。“做完这些检查后,好长时间没有消息,我和女朋友等得都有些焦虑。”刘晨害怕自己的高分辨没通过或者体检不合格耽误捐献,特意打电话联系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是体检合格,暂未出捐献方案。“终于在9月30日接到了红十字的捐献电话,这次我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

  亲属由纠结到支持

  当刘晨毫不犹豫同意捐献时,他的父母及亲属却万分纠结。

  “这么大事,你为什么不先跟妈妈商量呢?”46岁的高淑霞对孩子的语气中多了一丝焦急。

  “妈,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没那么容易,当时我没想到能这么快配型成功。再说这是好事,能救别人一命呢!”面对父母的反对,刘晨仍是下定决心不动摇。

  “是捐骨髓吗?如果做骨穿,坚决不行!”虽然在农村,但是高淑霞也知道捐骨髓对自己的儿子意味着什么,她很乐意儿子做好事,“但不能为了这个把自己的身体搭上。”

  “早都不捐献骨髓了,都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和献血一样,一个星期身体就能恢复了,对身体没有影响,其实和吃饭、喝水一样。”对此,学习了5年医学并进行了各种咨询的刘晨向父母说明白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妈,您不是遗憾没有生个二胎吗?因为双方不能见面,我只知道对方是个比我小大概10岁的女孩子。我把血捐给她,她的体内流的是我的血,而我的体内流的是你和我爸的血,这不就相当于你们又多了一个女儿吗?我多了一个没见过面的妹妹,这多好呀,多神奇!”

  听到儿子的劝说,夫妻二人也从纠结变成了支持。“他一直是个乐于助人、有大爱的孩子,既然对身体没害,我们全力支持他!”

  全国第9000例捐献者

  10月16日,刘晨在山东省立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巧合的是,这里也是他本科实习的医院,并在血液科实习了2周。

  “刘晨在血液科实习时,就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欣介绍说,他们科室基本每天都要采血几十例,曾经作为血液科的实习生,刘晨需要早上6点多就到病房为患者采血,“为他点赞。”

  当天12时,刘晨上机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15时,已采集约140毫升,“他的身体反应及采集情况都很好。”王欣介绍说,一般每次造干采集的时间在4—6个小时,大约200毫升。“捐献结束后休息一晚,第二天就能恢复一些,一周后就能完全恢复。”她说,造血干细胞捐献已经实行七八十年了,数千例捐献者都很安全,这种方法并不会对受捐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更加巧合的是,刘晨也成为了我国第9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截至目前,山东省累计完成志愿者血样采集入库199084人份,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实现捐献789例,位居全国第二。其中,2019年,全省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99人次。”山东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全太说。

  (生活日报记者 董昊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