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在六渡浅滩上觅食。赵晨摄黑鹳在六渡浅滩上觅食。赵晨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早晨六点来钟,天光还未完全放亮。房山区十渡镇六渡村村口的浅滩上已经热闹起来。十多只红嘴长腿的黑鹳,拍着翅膀从附近山头翩跹而至,悠闲觅食。水中有它们爱吃的小鱼儿,还有活蹦乱跳的泥鳅。成群的苍鹭、野鸭很快也加入了觅食队伍。

  浅滩里的泥鳅是六渡村蔡丰永、刘红霞两口子,前夜趁天黑投放的。从去年11月下旬天气变冷到现在,他们已经连续给黑鹳送了3个多月的加餐,花费了4万多元。附近的鸟儿也连带着享受到了夫妇俩的爱心馈赠。

  蔡丰永夫妇在六渡村口开了一家杨树林酒店。因为所在的位置山清水秀,交通也便利,从2003年起,这儿接待过不少观鸟、拍鸟人。十五六年过去了,老蔡夫妇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了爱鸟志愿者,家门口的大部分鸟儿都能叫出名儿来。像什么红尾水鸲、旋壁雀、冠鱼狗、白顶溪鸲、黑鹳、褐河乌……一看一个准儿。

  这当中,最稀罕的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黑鹳。黑鹳本是候鸟,但房山十渡一带,有一部分黑鹳并不迁徙,就在当地越冬。10多年来,十渡黑鹳种群不断扩大,十渡镇也因此被授予“中国黑鹳之乡”称号。

  “‘黑鹳之乡’哪儿能看不见黑鹳呢。”蔡丰永夫妇是土生土长的十渡本地人,对这个荣誉称号相当有自豪感。每逢有鸟友来拍摄,都会热心指点最佳拍摄时间和地点——有好几只黑鹳就住在离他们几里地的山头峭壁上。

  但是去年入冬以后,黑鹳出现的次数明显少了。“主要是没食儿。天一冷,河里就冻冰了。听鸟友说,有的黑鹳都飞到几十公里外去找吃的了。”老蔡一着急,决定给黑鹳“加餐”补充点冬季口粮。

  开车到50公里外的房山城区,蔡丰永从农贸市场买了百十斤泥鳅,养到自家门外的鱼池里。晚上五六点钟天黑的时候,他就拎上大半桶泥鳅,撒到六渡桥下的浅滩里。因为有活泉水,六渡河滩几乎一冬都不会结冰。第二天一早,成群的黑鹳就“嗅”着味儿来了。尚未来得及四散开的泥鳅,就成了黑鹳的腹中美食。

  “最多一次来了十八九只!”老蔡的爱人刘红霞每天都会观察来觅食的黑鹳数量。不过黑鹳吃不了独食,苍鹭、野鸭等水鸟也蜂拥而至。“为了这口吃的,黑鹳和苍鹭、野鸭老打架,我们家每天投的那20多斤泥鳅根本不够它们分的。”

  原本想着投喂几次给黑鹳救急,可冬季食物匮乏的情况一直存在。“也不能看着它们挨饿啊。”老蔡一咬牙,把临时补给变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但这花费就大了去了:泥鳅市场上卖十六七元一斤,春节前后涨到20元一斤。这还不算运输成本,开车去一趟房山城区往返加起来有100公里。有一次,老蔡冒着小雪进城,车轮一打滑,差点儿撞到山根上,别提有多危险了。

  冬去春来,老蔡夫妇已经连续为黑鹳送餐3个多月,累计投放泥鳅2000多斤,花费4万元不止。“我们俩开一冬天酒店,挣的钱都不够给黑鹳糊口的。”刘红霞笑着说。

  让夫妇俩感动的是,有不少鸟友知道了他们的善举,也自发地为黑鹳买“口粮”,还有和老蔡一起下河投放食物的。

  眼下,黑鹳已经熬过了最寒冷的季节。老蔡还是每天按点儿送食儿。“春天是繁殖季节,黑鹳要繁育下一代,更需要补充营养。”他打算一直坚持到4月初,那时候河道冰雪已经全部化开了,小鱼小虾也渐渐丰富了。

  “长期给黑鹳投食儿,确实不是个事儿。”蔡丰永说,一来经济上吃不消,二来怕黑鹳形成依赖性,从而削弱了野外生存能力。“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更严格地保护十渡的河流生态环境。”

  他告诉记者,十渡虽然是自然保护区,但滥捕滥捞的现象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我这一冬天就发现了4起。”因为长期捕捞,十渡河流中很多鱼类已经灭绝,“我小时候常见的花点儿、虫鱼、豆角鱼,现在都看不见了。”老蔡惋惜地说。

  保护一个物种,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护它的栖息地。老蔡夫妇呼吁,用更严格的手段整治滥捕滥捞,让河流恢复自然的生机,让十渡成为黑鹳理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