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上下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各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热情高、干劲大。在全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观摩会前夕,大众日报派出评论员小分队,分赴全省各地进行调研,听真话,察实情,解难题。

  谈到“双招双引”,干部群众对改变过去“血拼招商”的方式尤为关注。有人表示,山东人过去招商就是先干一碗酒,酒喝到位了,投资也就到位了;还有网友认为,有的地方招商就是一股脑扔出好多优惠政策,先砸晕你再说……

  小分队一路探访,一路思考,撰写三篇评论员文章《拿出拆解八千零部件的专业精神》《招引龙头项目要有“大手笔”》《要用“绣花”功夫做好服务文章》,11月27日-29日在大众日报一版刊发,解答推动项目落地的密码。现将精彩之笔辑录如下,以期引发共鸣,推动工作。

  11月27日大众日报一版版样

  ●领导干部对产品技术不熟悉、专业术语听不懂,和企业家交流,除了讲讲优惠政策,剩下的都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样招商能不能行?

  实现高质量“双招双引”,专业精神比“血拼政策”管用,这在发展实践中屡屡得到验证。

  威海高新区的打印机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产能外迁的巨大压力。为吸引更高技术含量的A3打印机项目落地,负责招商的同志把打印机拆开,七大系统、八千多个零件,分门别类研究一遍,梳理出110多家供应商,一家一家去谈,精准到部件的产业链招商,带起一个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拆解八千个零件,传递的是实干作风,体现的是专业精神。

  新旧动能转换,要靠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现实来看,那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在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等层面有大量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对招引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如,我省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量子通信等诸多前沿领域。

图片来源CFP图片来源CFP

  ●同样工作在“双招双引”一线,有的干部逢人就笑、百问不烦,不分节假日,长期在外跑项目,有的却在那里坐等项目和人才上门,问起优惠政策甚至要现找文件。什么样的人才能负责“双招双引”?

  提倡专业精神,就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到招商一线走一走,那些工作富有成效、办法多、路子广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半个专家”,对所关注行业里的重点企业、重点人才、技术研发、销售市场等情况了如指掌,项目一旦遇到问题,协调各方响应解决的速度之快,甚至超出投资方预期。专业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成为“半个专家”的背后,往往是对行业发展动态、技术升级方向、高端人才流动、当地产业配套等诸多方面长期的跟踪与钻研。事实证明,这种专业素养,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有助于赢得企业认可,是招商诚意的最好展现。

  当然,提升招引专业化水平的路径不只成为专家这一条。有的地方打破身份限制,聘请高端专业人才,给予高年薪,压上重任务,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有的地方委托专门机构招商,财政设立委托招商专项经费,对招引来大项目的投资机构给予重奖;有的对招商部门进行全员KPI考核,领导和员工全部肩扛指标,招商目标多少,完成了多少,全部公示出来,这些都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只要满足省委提出的“一个符合、三个有利于、一个前提”,各种方法手段完全可以大胆探索尝试,条条大路通罗马。

  11月28日大众日报一版版样

  ●支撑性强、带动力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历来属于区域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招引龙头项目,难度高、回报也大,怎样才能招来?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引来一个大项目,带来一条产业链,造就一个新产业,催生一个新基地,是不少地方进位争先、弯道超车的经验之谈。要让“金疙瘩”落地,却并不容易。

  比如,“缺芯少面”一直是我省高端制造的一个突出短板,但无论是芯片,还是面板,技术和资金的门槛都很高,几条生产线一上,数百亿元的投资一年就能花掉,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在“找人”和“找钱”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重庆的液晶面板项目、南京的台积电项目,当地都以各种方式支持或跟投了上百亿元资金;国内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能够落户青岛,填补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空白,也离不开当地在资金合作和产业人才培养上强有力的支持。

  高人一筹的“大手笔”,需要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和发展胆识。一个新项目有没有前景,值不值得出大本钱,需要对行业发展大势、技术升级方向、产品市场前景等多个方面作出准确而精到的判断,是一项高难度决策。一旦把准了,就要紧紧抓住、全力以赴,否则,研判失误或者犹疑不定,就有可能丧失良机,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有没有大“大手笔”,关键看领导干部。省委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是“双招双引”的“第一环境”,也是第一责任人。到各地看一看,那些大项目、好项目最终能够落地,往往跟一个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努力有着直接关系。显然,主要领导亲自出马抓项目,更显招商诚意,更能带动士气,也有助于更快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CFP图片来源CFP

  11月29日大众日报一版版样

  ●一些地方工作作风“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不仅难以成事,难免还要出事。怎么干才能保证项目又快又好的落地?

  优质的服务保障,健全的服务机制,是项目落地的重要保证。一个地方项目落地的快与慢、好与坏,往往就是在项目服务保障上分高下、见真章。

  推进项目落地,其实就是一个“绣花”的过程。搞好项目服务保障,就是要在项目所牵涉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穿针引线,勾经连纬。

  绣花,首先考验眼力,讲究的是视野、格局。绣花人下针前,无不勾勾画画,反复琢磨,画定图谱后才动手。同样,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配套服务机制要讲究相互配合,互成犄角、形成合力。

  绣花,同时是个精细活。当前,在新一轮“双招双引”中,各地引进的项目往往都主打新动能,对准“高尖精”。一些项目在创新链的端口前移,价值链的位置提升,对服务保障的内容、方式、机制都提出了更高更细更具体的要求。只有对准项目个性化、细分化需求,千方百计地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真正做到“用户至上”。

  绣花既纷繁复杂,又单调枯燥,没有毅力很难坚持到底,有始无终者比比皆是。在这一意义上讲,绣花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要有匠心、细心、耐心。当前,各地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往往专业度、复杂度高,跨度大、周期长。推进项目建设,就既需要精心,也需要耐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行;违反客观规律,超越发展阶段也不行。

  产品策划:兰传斌 王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