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济南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现双修工作的系统性和统筹性,2017年11月,市规划局启动《济南“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2月,市政府印发《济南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暨“十大行动”实施方案》。

  市规划局重点围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编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制定城市双修实施方案,确定了双修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提出了包括强化规划统筹引领、深入开展“十大行动”两大方面的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同时,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在明确项目库基础上,全力推动示范项目启动实施。

  目前,双修规划已形成阶段成果,履行了部门意见征求、座谈等程序,并进行了完善。有关成果近期拟提报市双修领导小组审查研究。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两方面内容。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双修”能够提升城市“颜值”,改善人居环境。那么,“城市双修”到底会为济南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先从总体策略讲起。

  规划目标与策略

  以全国试点为契机,以“1+454”工作体系为统领,全面对标“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泉城。

  基于目标与问题双导向,以“外修风貌、内修民生”为总体规划方向,构建“上显特色、中修品质、下解问题”全方位的修复与修补策略。

  规划思路与方法

  在评估分析中突出“数据说话”,将传统数据和手机信令等新兴大数据结合,增加评估科学性;规划编制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众参与环节,力求“始于百姓需求,终于群众满意”;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突出多部门协同和事权对应,形成可实施、可落地的系统性规划。

现状评估与问题诊断现状评估与问题诊断

  主要包含生态环境评估和城市建设评估两部分。

  生态环境评估

  市域生态资源方面,现状南山北水、梳状河网的生态空间结构清晰,生态功能空间保育良好,但生态功能区边缘退化现象依然存在,近五年生态资源总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山体、湿地等生态节点品质有待提升,绿道、绿廊建设较为滞后,公共绿地内游憩健身等人性化配套有待加强。

  城市气候环境方面,去年我市雾霾治理初见成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7.7%;黄河、小清河等城市一级通风廊道构建较好,但二级通风廊道尚需加强空间管控。

  泉水生态保护方面,2003年至今市区主要泉群已连续喷涌15年,但泉水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内等受建设活动影响,泉水入渗补给能力持续下降。

城市建设评估城市建设评估

  设施配套方面,城市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完善,现状养老设施总量短板明显,基础教育设施大班额、用地标准化等问题突出;现阶段“15分钟生活圈”规划体系与标准已建立,街道、邻里两级设施亟需加快配建。能源类、水系统及环卫防灾设施正在推进统筹工作,雨污水老旧管网、电力电信架空线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交通出行方面,现阶段快速路闭环成网、结构性路网正在系统提质,但旧城区内仍旧存在高峰期常发性拥堵;中心城现状路网和公交线网密度仍旧偏低,站点500m覆盖率和公交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现状机非隔离不足、慢行环境亟需提升;老旧小区停车设施缺乏、管理有待加强。

  城市形象风貌方面,北跨战略启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格局拉开框架,重点区域景观亮化及街道更新全面推进,泉城特色风貌带、沿高铁、高速、高架等重要廊道空间秩序及滨水空间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塑造。

  历史文脉与特色资源方面,泉水申遗大力推进,一湖一环核心区风貌凸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指引及立法保护亟需加强;中央泉水区风貌凸显,泉水街巷、泉水民居、重点泉池等修缮和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在现状问题调查评估基础上,聚焦“山、河、泉”等资源要素以及生态环境、风貌特色、设施配套等问题短板,提出“城市双修”十大行动、重点任务和技术指引,明确专项规划库及实施项目库,切实可行地推进城市双修整体工作。

  十大行动

  针对修复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塑造风貌特色三个方面,提出“山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工业用地修复、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出行便利度提升、城市形象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和泉水特色塑造、‘一湖一环’核心区及城市重点区域风貌提升、绿地与公共空间增补”等十大行动。

  开展“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期待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能够尽快在济南实施落地,为市民创造更加舒适优美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