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村入村口的巨型姜雕塑女儿村入村口的巨型姜雕塑

  神话故事《西游记》里有一个女儿国;现实中,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有一个女儿村。相传唐朝时一官员汛期入村访查,男子皆去堤坝防汛,村中只见妇孺孩童,官员遂称此村为女儿村。女儿村由此得名,称呼至今。

  女儿村位于移风店镇西南角,属即墨、平度、胶州三市交界,西依大沽河,东临流浩河。水源足、沙壤土,非常适合种植瓜果蔬菜。30多年来,村民不种一棵庄稼,全部都是瓜菜当家。

  全村400户,家家种姜,1200亩土地,每年至少种植700亩大姜,剩余土地种植其他瓜果蔬菜,是名副其实的种姜专业村。

  大姜,正月播种,霜降收获,生长期9个多月。8月9日,我们去女儿村探访,和党支部书记李成秋聊起来,听到了很多种姜的趣事。

  “今年价格好,一斤姜3.1—3.2元,去掉成本,一亩地纯收入‘最熊蛋’也得2万块钱,全村今年光大姜收入就得1400万……”李成秋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账。一亩地产量在8000斤到12000斤之间,平均产量10000斤,种一亩姜成本最低需要5000块钱,扣除成本就算姜农的纯收入了。

  “这个算法,出力不算钱啊。要是再雇人管理,那就‘贵面’了。我们这里人工贵,平时一人一天工钱150元,农忙时得翻倍。”李成秋补充说。

  收姜时,流行“估地”方式。买家、姜农相约地头,目测长势预估产量,根据市场行情,给姜农报价,双方商定后当即付钱,买方雇人挖姜运走。

  买家常年活跃姜市,早就炼就了一双“姜眼”,一亩地能收获多少斤姜,打眼一看,八九不离十。有些姜农大咧咧,眼光反而不如买家犀利,常被买家大赚一笔。

  “种姜,就是玩心跳,价格过山车。赚钱年份多,价格低迷时也有,‘姜你军’、‘蒜你狠’的俚语,就是这么来的。”李成秋告诉我们,如果遇到行情低迷,村民就把姜窖藏起来,等价格高了再出手。

  女儿村400户人家,地下至少有400个姜窖,有的一户有三四个姜窖,一个地窖能盛10000斤姜。

“女儿村”牌姜粉“女儿村”牌姜粉

  地窖藏大姜,不怕偷?我的问题惹李成秋大笑,他比划着说,姜窖“口小肚大”,只有瘦人才能进出,稍微胖点就能卡在窖口;挖姜时,一人钻窖,地面接应,一篓一篓往上拔,费时费力。30多年了,村里没发生过偷姜的事。

  姜,是个宝贝。《本草纲目》记载,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毒、去冷气、益脾胃、散风寒。大姜专业村,不能总是卖鲜姜,得琢磨点深加工的事。

  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调研摸底,扶持姜农成立了青岛春华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出姜糖、姜粉两种产品,注册了“女儿村牌”商标,延伸产业链,提高姜农收益。

  姜糖、姜粉早就不是新产品了,再去开发有啥意义?李成秋回答,不在新,而在品。品质好,就有人爱。

  “就说姜粉制作吧。首先挑选好姜块儿,送到洗姜厂高压细水柱翻滚冲洗,去皮,切片,自然晒干,委托专门食品厂打粉,包装……”因为一块姜,竟然诞生了专门的洗姜厂,洗一斤姜费用一毛钱,产业链条区分越发细致,这让我小有惊讶。

  李成秋说,从选择最好的食材入手,道道工序严格把关,26斤鲜姜出产一斤姜粉,别人用烘干机,他们坚持自然晒干……类似的笨功夫,成就了“女儿村牌”姜糖、姜粉的品质,一出厂就被熟悉人抢购,送亲戚朋友享用了。

  笨功夫成就好品质,这道理,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如出一辙啊。李成秋对此很得意,他告诉我们,“好产品赢得回头客,吃过的都回头再来买,这个做法一定要坚持下去。但现在就是有一个问题,刚起步,都是熟悉人购买,成本大、产量少,价钱也不好意思多要。我们创建了网站,准备走电商路子,不仅仅依靠‘熟人圈儿’,而是要面向国内外销售。”

  一块姜,全村人“吃”了30多年,现在增加了新的“吃法”,相信女儿村大姜生产的路子,以后会愈加宽广。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