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骨刻文守望者丁再献:痴迷东夷文化 破译华夏起源

A-A+2014年7月8日10:58联合日报评论

 
  • http://shandong.sinaimg.cn/2014/0708/U9805P1333DT20140708105816.jpg骨刻文守望者丁再献
  • http://shandong.sinaimg.cn/2014/0708/U9805P1333DT20140708105817.jpg丁再献用骨刻体手书“中国梦”
 

  联合日报2014年7月7日第3版

  记者:岳远攀/文 王永新摄影

  最早的汉字是什么?这似乎不是个问题。甲骨文嘛!但丁再献给出的答案却有所不同:最早的汉字是东夷骨刻文。

  汉字的产生,目前为止公认且有据可查的乃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但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以后,推测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其后的一系列考古证明,这样的推断是有依据的。考古学家们也几乎一致认为,甲骨文绝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常说中华文明5000年,但甲骨文之前却有1500年左右的空白期,因而有‘有商周而无夏’的疑问,骨刻文的发现却补全了这5000年。”2010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接触到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考古发现与研究后,不仅破译了数百个骨刻文字,并且大胆提出:山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汉字的源头。

  破译东夷骨刻文

  考古研究证明,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开始,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前后跨越5000余年,是以山东为发源地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源头,而一直没有间断。“昌乐、龙山、寿光发现的近万块兽骨可佐证,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在山东。”丁再献说。

  何为骨刻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兽骨的文字。作为文明产生的标志,东夷骨刻文既是东夷文化的载体和精髓,也是打开东夷文化大门的钥匙。据悉,2005年,刘凤君在济南收藏家手里发现一片有刻划的骨头,2007年又在昌乐县、寿光市、章丘市等地集中发现,肖广德等收藏家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骨刻原件。刘教授考证这些骨刻文距今4600年至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最后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最大的难题在于,这些骨刻文字如何解读和辨识。据悉,自2008年起,刘凤君先后发现了尧、舜、龙、凤、鹿、豕、犬、人等八个象形字,由于没能书写成文,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佐证太少,甚至给予否定。

  2010年9月,潜心研究东夷文化的丁再献,登门拜访了刘凤君教授。而这一次会面,让丁再献与骨刻文一见钟情,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刘教授家里,阳台上满满地放着数百块骨头。当时在很多人甚至考古学家眼中,那就是一堆‘烂骨头’,全盘否定刘教授的骨刻文字说,但我学了三十多年的书法,当时乍一看那些兽骨上面刻着的图文,凭借多年书法、篆刻和古文知识的累积,一下就看出那的确是文字,而非‘虫咬草腐’。”丁再献说。

  通常认为,汉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画,骨刻文恰好处于形象摹画向文字符号过渡的历史阶段,也正是汉字的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因此,丁再献大胆推断,距今4600年到3300年的东夷骨刻文就是汉字的源头,其晚期与甲骨文形成的早期交叉使用。在丁再献看来,刘凤君对于东夷骨刻文的发现,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可称得上当代王懿荣了”。

  怀揣着对东夷文化的追逐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丁再献开始了对骨刻文艰苦细致的研究,他把旁人眼中的“烂骨头”当成了宝藏。丁再献戏称自己是“一无门派、二无名校、三无学术头衔” 的三无业余研究者,有幸加入到“猜谜游戏”。但仅用了半年,他就从手中130多件骨头上的文图中破译了100多个字,而后家兄丁再斌又破译出50多字,这样到2011年底就破译出了200多字。

  解说旅游中国梦

  首先系统破译并始创了东夷骨刻文字书写艺术,丁再献并不满足,也十分关注骨刻文字如何释读的问题。“现在,家兄丁再斌已经破译出200多字,加上我破译的一部分总数已达到400字之多。家兄丁再斌是研究古汉语言文学的专家,我在书法上仅算有点长处,但文字解读上就主要靠他了。”丁再献说,通过哥俩对骨刻文字研究发现,以前的一些字的解释并非全部准确,甚至有的风马牛不相及。

  在丁再献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很多他的骨刻字书法艺术作品。其中一副“中国梦”三个字尤为显眼。他说,古人解释“中”字一为上下贯通;二像旗帜,中为旗面,上下曲线为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这种解释多少年来无人怀疑。试想,旗子飘扬时只有飘带摆动而旗面能不摆动吗?丁再献研究发现与寿光32号-127图一幅儿童抽打陀螺的骨刻图有密切关系,图中一个儿童正在用力甩鞭抽打着类似陀螺的物体,陀螺转动时的位置就是中心,东夷人可能将重心作为中心,这可能就是最初“中”字的启蒙。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中”字的形状与骨刻文图几乎一样,原来“中”字出于陀螺原型,陀螺上下的曲线正是陀螺转动时的动感线,而不是什么旗帜飘带。“如果许慎看到这幅‘儿童与陀螺’骨刻文图的话,起码会认为原来喻旗的解释欠准确。”

  每写一幅字,丁再献都需要先从兽骨上的图临摹下来,再将其规范写成骨刻文,接下来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顺序,用五种字体勾画出不同时期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是相当枯燥的破译过程,但对于丁再献来说,这种枯燥微不足道。每一块兽骨在丁再献的眼中都充满无穷的魅力,他把常人眼中的“乱麻”解读成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我反对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丁再献说,祖先发明文字的用意很简单,每一个文字符号的产生,都是一种最直白的表达。比如“梦”字,家兄丁再斌解释:在骨刻文的写法中就是一个人侧身睡觉时,梦见两人在其床上跳舞,后来人们将其侧身睡觉的姿势写成夕阳的夕,表示天黑了,表达的意思非常形象。鉴于对古文字的这种理解,丁再献的研究愈发生动而有说服力。

  2012年2月,丁再献历时近10年多90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新著正式出版。该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力作,被誉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东夷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其“骨刻文释读”一章,列举了一批东夷骨刻文的破译和解读,为东夷文化源头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说到《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的成书,丁再献家兄丁再斌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他说:在我的心中,家兄丁再斌是伟大的。当文稿送到家兄案头后,他并未表示满意,不仅提出了不少意见,而且进行了大面积的修改。当第五稿寄回后,已经条分缕析耳目一新了。有不少章节已经基本反映了家兄的研究成果,他的很多观点贯穿了全书。《骨刻文释读》一章也是如此,其中50多个会意字、假借字全是家兄的破译和解读,就连我解读的一部分也是经过家兄润色,才有了高层次的提升。可以说,家兄对该书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没有家兄的努力,也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而家兄不为名、不为利,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丁再献说,东夷文化仍然是一片充满悬疑的阵地,嘲讽、不屑、流言蜚语,一刻都未曾停歇。但是,他的努力终于引起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13年6月,《东夷骨刻文研究与利用》正式通过山东省重大课题立项;2014年1月,省文化厅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对于丁再献和坚守在东夷文化阵地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们来说,这是足以令他们振奋的消息。

  “旅游中国梦,好客山东人。”这是丁再献办公室的另一幅骨刻文书法作品。骨刻文的系统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正式创立,汉字在这里起源,已经成为山东又一张崭新的名片,不仅是对我省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也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的、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必定会吸引众多的中外客人到中国汉文字发源地亲身体验。丁再献说,省旅游局也十分重视东夷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非常看好东夷骨刻文字旅游开发的前景。

  “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山东,一定会成为中国人寻根问祖的目的地。骨刻文字发源于山东,也一定会在中外产生巨大影响,为人类文化研究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祝愿这位谦虚、敢讲真话的东夷骨刻文守望者,早日实现他的中国梦,以及齐鲁大地的旅游中国梦。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