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筑女工是朴实的乡下女人,来自不同省份、地市的农村,有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在这片等待开垦的都市郊区,她们在为生计辛苦劳作。这些女工跟随丈夫来到异地他乡做建筑工,因为没有男人的体力,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只能从事一些相对轻快的工作,而且工地的这种体力活也不要求学历,对她们来说没有门槛。
承建的这片20万平的工地上共有600多名工人,其中女建筑工人的数量只占3%。据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员介绍,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和架子工是工地比较常见的四个工种,架子工危险系数较高,女工难以胜任,而木工是体力消耗最大的工种,女人做很不容易。

“谁都不愿意做这么累的活,但别的我也不会做啊”
刘娟,33岁,来自四川,带有四川女人的闯劲和韧性,在工地做木工。她曾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家里的房子全倒塌了,最近刚来济南打工。刘娟是跟随丈夫一起来济南打工的,还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都在工地附近的村子里租房住。
木工的工作很累,负责支模架、铺平板、电钻钻孔等,有时还要把用来定型混凝土层的模板搬来搬去,用羊角锤拔掉模板上的钉子,这种模板有2厘米厚,“刚开始腰酸背痛,现在习惯了。”据刘娟讲,她一天能挣到140-160元左右。
平时刘娟自己就从家里带两大瓶水,虽然可以去工地食堂打水,但是爬上爬下很麻烦。做这种工作比较消耗体力,饿的时候就自己吃点点心,补充体力。
女工正在搭箍筋
“很想家里的孩子,但暂时不能回去,出来就是为了挣钱嘛”
张静,32岁,张春华,28岁。她们俩都是来自河南,她们的孩子都在河南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和同乡人一起来到济南打工,有时候甚至会在不同工地“兼职”几份短工,“有时候在这个工地暂时没活了,总不能闲着吧,就只能来回跑。”
“时间久了,真觉得自己像一个汉子,但是为了多赚点钱,没办法。”张静卸下头盔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工地规定每个人必须头戴头盔,否则会被罚款。张静和张春华住在工地旁边的生活区,听她们说,房间里面有空调。
张春华的衣服不知道缝了几次了,很明显有用白线缝过一次的痕迹。“每天爬上爬下,衣服破了很正常,回到家就很累了,也没时间修补。”
对于老家的孩子,她们表示也很为难,为了多挣点钱,就来城市打工。“很想家里的孩子,但暂时不能回去,出来就是为了挣钱嘛。”

“没好好逛逛济南”
她们在郊区打工,与所在城市“隔离”,在相对封闭的工地,她们没时间去城里逛街,还因为劳累,“每天下班之后很累,不想动,自己身上又很脏,不想去市里”,一位女工说,“来济南时间长了,很惦记家中孩子,也没好好逛逛济南 。”
近些年全国的建筑女工数量逐渐增加,北京一砖一瓦文化发展中心在2011年完成了一份《北京建筑业及其用工情况调研报告》。《报告》对建筑女工数量逐渐增加的原因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方面,在当前的“用工荒”背景下,建筑业作为吸纳工人最多的行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女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建筑行业女工大都在40岁左右,据她们反映,现在孩子大了,要么读书、要么参加工作,不必照顾,这样家里负担小了;另外,老家除了仅有的耕地,没有适合的工作,自己就选择跟随丈夫一起在工地从事建筑工作。
(文/新浪山东 王立宁 许扬,部分资料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