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山东艺术馆馆长揭秘山东梆子腔:最早流行于菏泽

A-A+2014年4月24日15:24大众网-齐鲁晚报评论

  原标题:高鼎铸:山东地方戏的声腔和剧种

山东艺术馆馆长揭秘山东梆子腔山东艺术馆馆长揭秘山东梆子腔

  大众文艺讲堂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省图书馆、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承办的大型系列公益讲座。4月19日,原山东省艺术馆馆长、《群众艺术》杂志主编,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先生做客大众文艺讲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山东地方戏剧"。

  山东的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山东戏剧艺术的孕育期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从山东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反映出汉代百戏在山东流行的情况。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或称元曲。而山东正是元杂剧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至明清两代,山东戏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山东的戏曲同全国一样,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梆子腔形成后传入山东各地,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各种梆子腔剧种。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山东各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余种。这些戏曲剧种,既有所谓"山东味"的共性,又异彩纷呈,艺术上各具特色,从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山东地方戏。

  梆子腔在山东的流传与发展

  山东境内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地市,约占山东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东梆子最早流行于菏泽以及济宁、汶上等地。因菏泽旧称曹州,所以山东梆子亦称"曹州梆子"。而流行于济宁、汶上一带的山东梆子,群众则习惯称其为"汶上梆子"。清代中叶以后,山东梆子得以迅速发展,亦开始向山东其他地区流传。先后流传到泰安、临沂、聊城、济南等地。至清代后期,山东梆子已成为山东境内辐射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梆子腔剧种。

  清乾隆末年,正值梆子腔在济宁等地盛行时期,进京献艺的徽戏班社,亦经大运河流传进入山东境内。为了适应商贸发展及朝泰山、赶庙会等活动的需要,一些徽商和徽戏班社,由运河码头、商贸重镇济宁,转水路为旱路,向泰安方向流传。这样一来,就为徽班和梆子腔这两个源自外地的戏曲声腔,提供了艺术交流和相互浸融的机会和条件。梆子腔和徽戏的合流,加之泰沂山区方言土语的滋润,孕育出了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的莱芜梆子剧种。

  弦索腔剧种

  弦索腔剧种,是指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民间的俗曲小令所衍化而成的戏曲声腔剧种。我省的弦索腔剧种主要包括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

  柳子戏是目前流传的我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我国戏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东柳即指流行于山东一带的柳子戏,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柳子戏属曲牌体剧种,至今仍保留各类传统曲牌600余支。主奏乐器为笛子(曲笛),与笙、小三弦构成剧种伴奏的"三大件"。除弦索类唱腔曲牌外,还吸收昆调、乱弹、高腔、罗罗等唱腔,属于多声腔剧种,是丰富的传统遗产。

  大弦子戏,其流行区域主要是鲁西南、豫东、冀南一带,也属于曲牌体,主奏乐器为锡笛(锡杆高音唢呐);罗子戏的主要流行区域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接壤地区的莘县、阳谷、冠县、范县、清平、南乐、广平、肥乡等十余个县,主奏乐器为大笛(唢呐),也属曲牌体结构。近几十年来,大弦子戏和罗子戏都无专业剧团,只有个别业余剧团偶尔有演出活动。近两年来,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承担起了大弦子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任务,使这一古老剧种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肘鼓子声腔的剧种

  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其主要腔调而逐渐衍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扽腔(或称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柳琴戏,原称"拉魂腔",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及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在安徽称泗州戏,在江苏淮海一带称淮海戏,其音乐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板式有二行板、慢板、快板、散板等,另外有专用唱腔曲调20余种,如四句调、叶里藏花、连扳起、叠句花腔、雷嘚调、茂调长腔等,从而形成了柳琴戏清脆活泼、清新亮丽的音乐风格。

  五音戏,原称西路肘鼓子,曾称"五人班"或"五人戏",主要流行于淄博、章丘、历城、济南、潍坊、惠民等地。五音戏原无文场乐队伴奏,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逐渐增加了文场乐队,现在的主奏乐器为"齐胡"。

  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

  山东的民间说唱和歌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这些民间说唱和歌舞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山东小型地方戏曲剧种蓬勃兴起,并且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说唱发展成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子戏、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有两夹弦、四平调、一勾勾、王皮戏等。

  吕剧是近百年来发展形成的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剧种,由山东琴书衍化而成。其发祥地在山东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剧的发展非常迅速,其流行区域很快遍及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在东北、新疆以及江苏等省区,亦曾有吕剧的专业剧团建立,使其成为山东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代表剧目有《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等。

  蓝关戏、渔鼓戏、八仙戏,都是由说唱形式发展而成的小型地方戏曲剧种。蓝关戏主要流行于胶东地区的掖县(莱州)、招远等地;八仙戏流行于临淄五路口村一带;而渔鼓戏则流行于路北地区的乐陵、沾化一带。

  山东是一个戏曲大省,戏曲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近年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使部分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重生,许多剧种重新焕发了生机,创作出了一批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为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突出贡献。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