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小清河致近海污染上游一开闸鱼虾死一片
对于入海口山东寿光羊口镇的两万多渔民来说,小清河是一条生命河,他们就仗着这一片近海捕鱼为生。
然而,昔日水清鱼肥的小清河如今送入大海的却是劣五类的污水,鱼虾大量减产,渔民出海一趟经常赔本。他们说,最怕的就是小清河上游开闸放水,臭泥混着污水奔流入海,色如酱油,好不容易长大点的鱼扛不住就死了,“心疼”。
近海捕捞减产三分之一,十几种鱼虾已难觅
15日中午,羊口镇小清河入海口,天色灰黄,水天相接处,水色比天色更灰更黄。六级大风呼呼地吹着,大量黏稠的白沫随着波浪一起翻涌。
“河里还是有鱼的,主要是梭鱼,这种鱼适应在污水里活,两三年前入海口还发现了少量银鱼,水里还有点水草。”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会长孙效宝指着浮萍中一点颜色较浅的草绿说,“那就是大米草,这种草会分解水里的脏东西,也适合在脏水里长。”
说着,孙效宝又把手伸出去指着远方一片模糊的黑色,“那里有些水鸟栖息,主要是海鸥,不过数量比以前少多了。二十年前,一大片水鸟‘呼啦啦’飞起来,能把太阳遮住,现在不行了。”回忆起小时候的小清河,53岁的孙效宝口气里带着一丝唏嘘,“那时候真是水清鱼肥,河水是能喝的,小清河就是羊口的母亲河,我们还在水里游泳,现在河底都是污泥,唉。”
本地渔民马长华从1968年就开始出海捕鱼,经历了小清河半个世纪的变迁。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清河的水质开始变差,河里和近海的鱼虾开始变少。在此之前,不分淡旺季,只要出海用拖网,一网能捕到六万多斤水产,现在最好的时候一网也就四万斤,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了90年代中期,小清河水质污染达到顶点,成了一条酱油河。中国对虾、面鱼、毛刀鱼等十几种鱼虾,自那之后几乎都绝迹了。
出海怕亏本,九成渔船刚开春就“休假”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15日下午,寿光渔港小清河道上,九成以上的渔船却挨个停泊在岸边,丝毫没有出海的意思。码头边,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的屋子里,不少渔民和船主聚在一起靠打牌消磨时间。“春天近海几乎就是绝产,出海一趟基本挣不到钱,弄不好就亏本。”孙效宝说。
“早些年春天,渔船基本都会出港捕捞作业,开春至今,羊口600条渔船,只有一成出海,另外400多条渔船就在小清河上静静地呆着。以前每天平均能捕几万斤水产,现在也就两千斤,大不如前。这几年要不是有国家对渔船的燃油补贴,得连续三年亏本。”作为两条船的船主,孙效宝深有体会。
船主王光荣算了一笔账,他的船上需要一名船长和八名船员,船长一天的工资900元,8名船员一天工资共2000元,渔船一天用1万元的柴油,算下来渔船出海一天成本将近13000元。出一次海在3天左右,总成本大概是4万元。“前几天有朋友出了一次海,带回来4000斤海鲜,卖了不到4万元,还不够本。”
15日下午,一艘渔船归来,带回来的水产多为海螺和对虾,海鱼寥寥无几。负责接货的老孙是本地人,他向记者感慨,好多稀少的鱼如今都绝迹了,“螃蟹少了一半多,毛蛤也不大见了。”
多位渔民提到,导致鱼虾大幅减产的原因中,除过度捕捞外,最重要的就是小清河导致的近海污染。
上游一“发河水”,长了几个月的鱼虾就白瞎了
小清河污染对渔业的影响由来已久,但这几年,羊口镇渔民们又有了新的担忧。“渔民现在最怕的就是上游开闸,我们叫‘发河水’,指不定几个月开一次闸。这河水一发,入海口附近的鱼虾立马就少了。”孙效宝说。
孙效宝说,自从2010年小清河大规模治理以后,上游多个城市设立了拦河坝用作景观和灌溉,污水和垃圾长时间得不到排放。等到下雨泄洪提闸放水,冲来沉积已久的污水和垃圾,颜色跟酱油一样。
孙效宝说,没有上游带来的污水,小清河入海口附近的水质还是可以的,但是上游一放水,下游鱼虾受冲击非常大,“好不容易长了几个月,这一放水,已经适应水质的鱼虾一下子扛不住污染加剧,一死一大片,渔民都很心疼。”如果把水闸拆掉,让河水活起来,影响还小一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小清河的水质已经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好转了。孙效宝说,最近三四年,小清河里梭鱼的数量增加了不少,渔民在小清河入海口处还见到了已经绝迹二十年的银鱼。
寿光市环保局监察大队副队长吴德光说,目前要让小清河的鱼类达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样子还不太现实,但现在已经在逐渐恢复。(文 廖雯颖 李晓东 王志伟 王晓铖 片 王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