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家眼中,他是贪图利益的“刁民”;在媒体眼中,他是备受争议的“职业打假人”。但赵亮(化名)不肯接受这些称呼,觉得自己充其量算是个业余的打假人,“一个较真的消费者”。
成为打假人的初衷是想当一个有尊严的消费者,但十几年来,他一直在恐吓和质疑声中度过。2014年3·15即将到来,也意味着“新消法”即将实施,支持知假买假能否让他未来的打假旅途变换风景?
【源起】
买到不合格插排
没检测报告工商不管
在“打假”这条路上一走十几年,连赵亮自己也没想到。提起与“打假”的渊源,他总结说,“我也是让假冒伪劣给逼的。”
据他介绍,以前经常在农贸市场甚至超市买到仿冒或劣质的产品,因为没有足够证据,每次都只能自认倒霉,“投诉到相关部门,也都说得拿检测报告才行,又舍不得自掏腰包,心里实在憋屈。”
最终让他出离愤怒、“逼上梁山”的是一个在西市场购买的电器插排。“买回家后一试,才发现插在插座上松松垮垮,很快就要掉下来的样子,一看就是不合格的。”赵亮说,他先到西市场与店家协商退货却遭拒绝。无奈之下,赵亮只得到西市场辖区内的工商所投诉,但无论他如何向工作人员演示产品的劣质,对方都表示,只看外观,他们根本无法判断产品质量,必须得有质监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
一气之下,赵亮将插排送到济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检测费就花了200元。”去拿检测报告时,质监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该插排十分劣质,火线、零线都接反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最终,看到检验报告的工商人员到西市场将劣质插排没收,并要求商家给予赵亮相应赔偿。“总算出了口恶气,当了一次有尊严的消费者。”赵亮说,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页检测报告,不像现在这种还带外皮,当时只是一页纸,加盖了一个公章。
确定不合格再多买
以此震慑商家
十几年过去,如今在超市或商场购物,一一检查产品标签、价签已成了赵亮的习惯,有些产品只一眼他便能看出问题。“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经常拿着各种标准、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去一一比对。”赵亮说,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熟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让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如果遇到不合格产品,和其他职业打假人一样,尽管不是很需要,赵亮也会将其买下。通过检测或其他手段确认不合格后,再回去多买一些才找商家维权。他的理由是,“比如超市卖的袜子不合格,如果我只购买一双维权,商家退一赔一,根本对他们起不到震慑作用。”另外这样做也可拿到更多赔偿,让时间花得更值一些。
“像王海这样能力强、胆子大的打假人都是到全国各地打假,我只是在工作之余打一些身边的假冒伪劣,不以此为生,顶多就算是个业余的。”这是赵亮不承认自己是职业打假人的理由之一,提及打假收入,他也只称与普通白领相当。
赵亮介绍,目前其打假范围只限于济南两三个区内的大型超市和商场,打假产品也以服装居多,还有部分食品。“食品打假比较困难,很多都难以定性,有的还有地方保护主义。”赵亮说,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他会将产品寄往产地以外的权威部门检测。服装出现问题的概率则比较大,一些标识不规范的情况根本不用检测就可到工商部门投诉。
被商家记恨
鼻子被打歪
在赵亮看来,他与职业打假人的另一区别是不会见好就收,“不少职业打假人与商家接触后,假如商家提出的赔偿比较优厚,就会不再追究”。或许是性格原因,有些时候他总愿意较真儿到底。
2012年,赵亮在H&M购买了一款T恤,检测发现纤维含量与标牌标注不相符,经过协商,厂家答应给赵亮提供赔偿,但须签封口协议。赵亮没有答应,反而要求H&M公开致歉并召回所有不合格衣物。遭到拒绝后,他便连续几天持海报到H&M专卖店门口告知消费者,谁知却被商场保安抢夺了海报,又被打成轻微伤。
记者见到赵亮时,发现他的鼻子有些歪。“是去年一次维权被打的。”赵亮说,去年6月,他在一家商场购买了几千块钱的纬同牌夏凉被,经过检测发现纤维含量与标签标注的100%纯棉不符合,遂将该品牌投诉到工商,但双方对商品质量、赔偿等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供货商便放狠话称“谁断我财路,我就断谁生路”。
当时赵亮没有在意,但不久便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被两名男子打晕,造成鼻骨、上颌骨均出现不同程度骨折。尽管最终获得赔偿,但赵亮父母消失多年的反对声再次响起。
“他们开始很坚决地反对,后来慢慢随我去,但这次之后总不希望我再去维权。”赵亮说,“如果商家都严格遵守各项标准、法律法规,我们这群人自然就可放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