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12日,李升亭和妻子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决定死后将二人的器官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人死了,器官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好事,也像是我自己生命的延续”。
- 每天早晨八点多,李升亭就到了采血点,拿上宣传材料就开始给周边的人宣传,献血不仅能降血脂、防止心血管疾病,还能防癌。
- 十年来,李升亭的无偿献血证已积攒了十几个,证书更是一大摞,他相信好人有好报,但不图什么回报,也不希望人们记得他,他觉得帮助别人很快乐。
“一个人的血液占自重的8%。我们一次献400毫升血仅占身体血液的1/20。是绝对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的……”李升亭身穿一件红马甲,头戴一顶红帽,在莱阳市中心的采血车附近一边发传单一边向路人讲解“无偿献血”。今年54岁的李升亭有着献血113次(含献血小板)、献血量76600毫升的纪录,被赞为“献血状元”,他说“我将献到60岁,还能献6年”。
第一次献血经历:感觉浑身轻松
李升亭第一线献血还是在2003年,那是他第一次听说“无偿献血”,“当我老远看到采血车上‘无偿献血功德无量’的大红标语时,一种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李升亭说。第一次,他还有所顾虑,担心献血之后会晕倒,只献了200毫升。
“没想到第一次献完血之后,我啥感觉也没有,反而觉得头脑特别清醒,浑身轻松。”李升亭也颇感意外,“老觉得有使不完的劲,总想找活干。”。李升亭第一次感觉到无偿献血不仅能帮助别人,而且还有利于自身健康。自这次献血之后,他就像痴迷了一样,经常主动献血,每次都献400毫升。李升亭说,通过长期的无偿献血,他的身体免疫变好了,也很少感冒。
献血法规定,献血6个月之后才能献第二次,而献血小板只需要间隔两周。于是,李升亭每隔20天左右就骑着摩托车从莱阳跑到烟台献血小板。当他第一次从莱阳去烟台捐献血小板路过栖霞英陵山时,一排排烈士陵墓让他深有感触。“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烈士们牺牲了生命,我们健康的人献点血又算得了什么。”每想至此,他眼眶中都闪着晶莹的液体。
自费购买宣传车
李升亭相信好人有好报,却又不图任何回报。
2009年,李升亭成为烟台市无偿献血服务“红色爱心之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从那时起,他觉得,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影响更多的人。他每天都会拿出两三个小时外出宣传,风雨无阻,哪怕是相隔70多里偏远乡镇,他也照去不误。为了不浪费时间,李升亭去哪都会顺便捎些宣传单沿途散发。在汽车站和火车站,他还会给过路行人和候车室的乘客发一张宣传资料。“莱阳的18个镇街已经转遍了。”李升亭平静地说着自己不平常的事迹。
李升亭还花了两万三千多元购买了一辆小车,车身贴满了无偿献血的宣传标语,专门用于下乡宣传。两万多元对于靠一间杂货铺维生的李升亭来说,是多年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只有下乡宣传的时候才开,平时去哪都骑车,舍不得开。”李升亭说,“有了这辆车,我就能带着生病的妻子,去更远的地方。”
携妻共捐器官
起初,家人对李升亭的行为十分不解,每次李升亭都想方设法做好家人的工作。当莱阳当地的卫生部门了解到李升亭的难处后,来到他的家中,与李升亭的妻子做思想工作,终于化解了她心中的疑虑,从不理解转变为热心支持。在妻子照看的杂货铺的柜台上,也放着无偿献血的宣传资料,有人上门买东西的时候,妻子也会主动讲解献血知识。
在李升亭的感染下,儿子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看到网络上有攻击无偿献血的言论,他就把自己献血的感悟写出来,让儿子帮忙发到网上。
2011年,李升亭的妻子身患脑中风,瘫痪在床,这让李升亭对无法治愈病人的痛苦有了更深的感触。他说:“我的血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能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
现在,李升亭既要照顾中风的妻子,又要照顾养老院中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还要抽出时间宣传义务献血。杂货铺主要由妻子照看,妻子只能坐在椅子上,走路需要人搀扶。有人来买东西,就自己拿货,自己把钱放在钱匣子里,“全靠自觉”。即便这样,李升亭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从未打算停止宣传义务献血的脚步。对于这种现状,李升亭用“忠孝两难全”来形容。
2012年10月31日,李升亭夫妇来到当地相关部门,在《中国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中郑重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当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儿子极力劝阻,“儿子还是见不得‘尸骨不全’,可是想一想,现在都是火化,没有就没有‘全’的嘛。而且,捐献器官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李升亭常说,“我虽然下岗了,但社会责任不能下岗。(新浪山东 甄真 侯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