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有一个专属英文名字“Taikonaut”,这个自神七飞天后更多见诸外媒的新单词,由汉语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员)合成,更具中国味道。

俗话说“武能驾机炸碉堡,文能上天修卫星”,这些国产“超人”都是如何炼成的呢?从飞行员到准航天员,再到真正飞往太空,他们不仅要掌握8大类58个专业的内容,还要在每天的生活中遵守N多“不准”,背后的个中艰辛,非常人所知。
□魔鬼训练
完美身体仍需严苛训练
1995年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招募时,几乎所有飞行员都报了名,但只有60人可进入候选人行列。3年后,12人入选,加上两位教练,共14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曾担任航天员训练系统负责人的吴川生说过,航天员都是天生的,他们天生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航天生理功能。但飞天,仅仅靠天生的“完美无缺”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
从基础理论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再到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准航天员们要掌握8大类58个专业的内容,这被称为上天的58个“天梯”。
“不仅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一些极具挑战性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而且还要接受几乎苛刻的零失误、零差错考核”,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在飞天前接受采访时说。
载人飞船从升空到着陆,每一环节都极具危险。自载人航天活动开展至今,至少有22名航天员为航天事业献身,因此航天员必须临危不乱、泰然处之,有智慧,也具果敢。
此外,太空静寂无声,神秘难测,航天员待在密闭狭小的座舱中长期与世隔绝,忍受失重造成的不适感,容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还需经历种种心理考核。
环境训练受8倍体重压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此前曾到学校与学生交流。有学生问:一般人的身体只能承受一两个g(重力加速度)的荷载,超过这个数就会头晕眼花,而航天员怎么能承受超荷载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法宝?
“我们没有什么法宝,只能通过刻苦训练提升荷载力”,费俊龙说。
费俊龙介绍,在太空环境适应课程中,航天员训练最多的是离心机,通过离心机的飞速旋转,让航天员适应加速度带来的超荷载。与一般人不同,航天员承受的荷载能够达到8个g,甚至10个g。
“8个g相当于8倍的体重压在你身上”,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说,每次做训练面部肌肉都会变形,眼泪控制不住地唰唰往外流,呼吸困难。
这被大多数航天员公认为最痛苦的一环。坐在座舱里的航天员不仅要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断信号,回答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