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说:“社会上一个比较讽刺的说法是,‘贪官不打无外逃之仗’。往往调查风声一出,贪官便闻风而逃。”我国的职务犯罪预警机制薄弱,对职务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外逃时有发生。(8月26日《京华时报》)
调查走漏风声成“预警”,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反腐败弱项”。一调查腐败官员就成了“官跑跑”,夹着巨款逃跑了,这个漏洞有多大可想而知。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弄清事实真相,做出正确结论。可是如今对群众举报或有关部门掌握线索的疑似贪腐的部分官员一调查就成了外逃的“预警”,调查成了反腐败的“吹风”,成了漏风的墙,岂不是对调查的极大讽刺?
对于群众的举报或有关部门掌握的官员腐败线索,当然需要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法律需要用事实证据说话,来不得半点想当然办事。调查作为一项取证的手段,当然要有其严谨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认为,“我国的职务犯罪预警机制薄弱,对职务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当前我国在认定某个官员是否构成违法违纪职务犯罪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对其谈话,而不能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谈话等于给这些职务犯罪分子提了醒,容易出现外逃情况”。那么是不是要考虑我们的反腐败的调查机制出了严重问题?
调查作为特殊的反腐败手段如今却成了走漏风声成“预警”,调查成了反腐败的“放水”,凸显我们的调查机制的缺失。
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贪官防逃追逃机制,而且应从源头上防逃,从调查防跑入手,建立事先预防的机制,做到责任前置,全面拉网,筑起防逃的有效防范屏障,将调查对象作为有效监控的重点目标,让其在制度的“探头下”接受调查,没有闻风而逃的机会,给“调查”加上一把安全锁,拉起“警笛”,在接受调查的范围内活动,贪官还会闻调查则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