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脱离了育人、树人的根本,沦为一种恶性的市场竞争,“状元”们自然待价而沽。并且“状元”们随着学校出价高低,变得势利起来,开始跟名校讨价还价。看来,“现金为王”的现实下,只能培养出嫌贫爱富的势利眼 ,却培养不出什么大师。放眼全球,哈佛、牛津、斯坦福等高校,哪有派招生老师携重金堵在考生家门口的?这不是对教育与自身的羞辱吗?
北京大学招办7月22日表示,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
北大拒绝索要巨额奖金的“状元”,将奖励“状元”的资金用来资助更多家庭生活困难、积极向学的学生,这说明北大正在积极回归教育本质,值得激赏。不过,北大之所以被高考“状元”所“挟持”、不得不与“状元”们讨价还价,说到底,也是咎由自取。不是当年北大、清华等几所著名高校豪掷巨款,争抢“状元”,何至于出现今天这种局面。
豪抢“状元”的恶果,就是“惯”坏了培养“状元”的中学,也养肥了“状元”的胃口。这几年的市场价,北大、清华对状元的奖励已经由最初的2万元涨到5万元、6万元,今年北大为延揽安徽文科状元查韦婷甚至已经开出了10万元的高价。
可北大、清华再牛,遇到教育环境更加多元开放,教育资源更优质,师资力量更雄厚,奖金更丰厚的香港高校,也是相形见绌。港大早在几年前的报价就是10万元,有时甚至会达到15万元。不难想象,如果这场“状元”抢夺战不及时刹车的话,给“状元”开出100万元的高价也不足为奇,这对高校来讲,成本压力太大。终于北大扛不住了,提前退出了这一场没有硝烟的“状元”争夺战。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当教育变脱离了育人、树人的根本,转而完全沦为一种恶性的市场竞争时,“状元”们自然也就成为市场中“紧俏的商品”,待价而沽,谁出价高跟谁走。而“状元”们的选择也颇有趣,选择纯科学性、学术性的少,选择金融、经管类的多 ,并且“状元”们也随着学校出价高低,变得势利起来,开始跟名校讨价还价。看来,“现金为王”的现实下,只能培养出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却培养不出什么大师。
抢“状元“背后,争夺的是中国教育界“江湖第一”这把交椅,争夺的是获取国家更多的教育资源、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说到底,这既是高校泛行政化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高校不自信的表现。放眼全球,哈佛、牛津、斯坦福等高校,哪有派招生老师携重金堵在考生家门口的?这不是对教育与自身的羞辱吗?
更何况,“状元”们表现欠佳,据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能将庸才打磨成良才,将璞玉雕琢成大器,而不是将“状元”打造成一群碌碌无为的势利眼。
其实,与其重金争夺“状元”,不如自己培养“状元”,将奖学金发放给贫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把他们打工赚钱的时间挤出来放到学业上,或许日后会从这些学生里收获陈寅恪、钱钟书或者乔布斯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想吸引人才,高校还需要依靠过硬的科研水平、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环境与机制,种下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又何愁引不来婀娜多姿的金凤凰?
(作者系岛城时评人)
陈墨雨